古人云:「七情六欲,人情事故,自古一焉。」
我一直相信:所有的事情發展,早有預兆。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也從來不是一句空文。

我的表姐,30出頭的年紀,卻過完了別人一生的驚艷時光。
現在的她在老家二線城市有兩家酒店,生活很滋潤。
她沒考上大學,在一所中專學校畢業后,做過很多雜工。
一直有個創業夢的她,每天研究項目和管理辦法。
其他人都當她說笑話,不料25歲那年,她真的去創業了。

摸爬滾打10幾年,成功后的她不止一次的跟我說,也在網上分享經驗。
多年來的創業,從失敗到成功,再到股權分配和人員管理,無比細致。
很多跟她合作的人,一直以為她是名牌大學畢業。
當得知她的中專生身份后,無不大跌眼鏡。
問她,為什麼年紀輕輕,人生規劃能這樣清晰?
她說自己鐘愛【史書】,尤其是《資治通鑒》,前后翻過至少7遍,對她影響最大。

表姐時常引用宋元時期著名學者胡三省賞析《資治通鑒》:
「為人子而不知《通鑒》,則謀身必至于辱先,做事不足以垂后。」
講的就是做人、做事,不懂《資治通鑒》,難免做事不足,走上彎路。

在創業初期,《資治通鑒》就已經是表姐的商業外腦,放在床頭經常看。
從這本書得到的第一個啟示,就是守信:
「夫信者,人君之大寶也。」
秦國商鞅實行變法,立木為信的史事,作信譽是治世之本的議論。
她說:「《資治通鑒》本身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演化和交流。
歷史變化的是物質生活,但是商業邏輯、權利爭斗、人際相處一直不會變。」

有人問她,為什麼偏愛《資治通鑒》呢?
表姐開過一次玩笑,卻讓我印象特別深:
「如果上帝也看書,肯定會看《資治通鑒》。」
她也拿《史記》和《資治通鑒》作比較。
讀《史記》多了,人會熱血沸騰,就想離開椅子,去當游俠;
讀《資治通鑒》多了,屁股又坐回來了,會考慮做大事前......先學一點邏輯思辨。
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巨作,《資治通鑒》已經流傳千年,它的思想更是影響了無數個開國領袖、企業領導、普通家庭.
.....

有人說《資治通鑒》是一本「帝王之書」,其實它更是一本婚姻啟示錄。
李姐年近40,婚姻出現危機。
她25歲結婚,一直操持家務,結婚10來年,老公跟她話越來越少,一年可能都說不了100句話。

她一心以為老公嫌棄她了,哭哭鬧鬧地說:「要是過不下去了,就失婚!」
沒想到,老公根本不在意,直接回她:「離吧!」
她蒙了,結果老公告訴她:
「你根本不知道我在外面多累,你還跟我耍脾氣,你好好的,就算幫我了!」
她向最好的朋友傾訴,不知如何是好。
「你看看《資治通鑒》,【一門三皇后】的典故,能告訴你答案!」,朋友說。
李姐被問的撓頭,問:「這跟我有關系嗎?」
朋友繼續說道:
「一門三皇后」講的是南北朝時期的獨孤信家族的三姐妹;
長女是北周明敬皇后,四女是唐高祖的元貞皇后,七女是隋文帝的文獻皇后。」
在北周、隋、唐三朝,一個家族三個女人都封為皇后,自古以來,再無第二。
你知道為什麼嗎?就是因為歷史上講到的「御夫之術」。

就拿最有名的七女獨孤伽羅來說,隋文帝迷戀她到什麼程度?天天早朝必須要見一面獨孤伽羅,不然不放心。
這不是荒淫無度,而是因為獨孤伽羅的個人魅力,協助隋文帝鞏固帝制,對于「開皇之治」功不可沒,晚年還主導罷免宰相楊素,廢掉太子楊勇......
「看到了嗎?一個女人懂得抓住人心的方法,絕不是婚姻,而是【想對方之所想】的能力。
」
一語中的,李姐琢磨了好久!
自此之后,李姐開始觀察老公的工作和煩惱,自己在一邊學習,等老公遇到難題時,她就能出出主意,老公非但不覺得煩,反而更加信賴她。
讀史的作用很簡單,就是找到痛點,再解決它。
如果有一本史書,講透了1300多年的事態變遷和生活方法,非要看一看的。
那麼,《資治通鑒》絕對是迄今為止唯一稱得上的長篇巨制。

有人問:「什麼人一定要讀《資治通鑒》呢?」
一個人,一輩子,至少都要讀一次《資治通鑒》!
上海市教育局特將《資治通鑒》編入教材,小升初的必考科目中,夾雜多項考點。

成年人讀過《資治通鑒》,會醍醐灌頂,做事也有章可循。

知乎上更是把《資治通鑒》定位必讀書目,深受歡迎。

其實對大多數人而言,《資治通鑒》是典型的「我知道它好,但就是讀不下去的」書:
「每次都只讀個開頭,就看不下去了。」
「人物關系太復雜,總要翻回去看這個人是誰。」
「里面的文言文太多,根本看不懂他說的是什麼!」
「表達的含義隱晦深刻,讀不到作者的匠心獨具。」
如果大家沒有古文功底,可以選擇白話文,但白話文就存在一個翻譯的問題,如果版本不好,翻譯出來的東西就不準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