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乃是曹魏政權的創始人,一生征戰天下30余年,當年的18路諸侯基本已經被曹操平定。三分天下獨占其二,那麼曹操憑什麼如此霸道,歸根結底曹老闆還是得依賴于手底下的良將和謀臣。

不過話又說回來,曹操身邊雖然有不少良將謀臣,但是也有不少反叛曹操的大將和謀士。總結起來一共有5位牛人,他們曾經公然背叛曹操,并且在他們5人之中有兩人智謀不亞于鬼才郭嘉,有一人武力值不俗,至少是和張遼齊名的。
這5個公然背叛曹操的牛人又是誰呢?難道是曹操給他們的福利待遇不好,還是工資太低?為何要背叛曹操呢?接下來我們一同來看看到底是哪5個牛人敢公然反叛曹操,曹老闆。
第一位反叛曹操的牛人正是陳宮
陳宮,字公台,東郡人。陳宮是最早跟隨曹操的謀士,當年曹操行刺董卓失敗之后,陳宮便跟隨曹操左右,替曹操出謀劃策,并且陳宮還替曹操搞到了第一塊地盤
兗州,足見陳宮本事之大。

在史料《世語》之中記載,宮說別駕、治中曰:「今天下分裂而州無主;曹東郡,命世之才也,若迎以牧州,必寧生民。」 鮑信等亦謂之然。看看這就是陳宮的實力,僅憑一人之力便說服濟北相鮑信,并且讓他支持曹操,隨后曹操才得以擔任兗州刺史,率軍征討黃巾軍。
然而正當曹操事業處于上升階段之時,作為首席謀士的陳宮竟然帶頭反叛了曹操。公元194年陳宮在東郡叛迎呂布,并且最終率眾迎接呂布讓其擔當兗州牧,占據濮陽。那麼陳宮為何會一聲不吭便奉呂布為兗州牧呢?
這不是打曹操的臉嗎?陳宮為何會帶頭反叛曹操呢?起初陳宮帶頭奉迎曹操為兗州刺史,曹操板凳還沒坐熱陳宮便又反叛曹操,這到底是為何呢?
原因其實非常簡單,那就是曹操損害了兗州本土士族們的利益。為何呢?陳宮此前奉迎曹操擔當兗州刺史其原因也非常簡單,那就是希望曹操能夠平定黃巾軍,然而曹操卻是將青州軍和黃巾軍合二為一,最讓兗州本土士族頭痛的是曹操還把兗州的地盤分給青黃二軍,陳宮作為本土士族的代表人物,出面反對曹操也是情有可原的。
況且當時曹操已經斬殺了兗州名士邊讓,除此之外早年的曹操在明知呂家是被冤殺的之后,還是堅持將呂伯奢刺死,這種做法讓陳宮更加憤怒。因此對于陳宮來說,他寧愿選擇輔佐呂布也不愿意再和曹操站一個隊。
第二位反叛曹操的牛人乃是張邈
張邈,字孟卓,乃是東平壽張人。在曹操攻打徐州之時,曹操曾經對他家人說:如果他這次回不來,可以去投奔張邈。史料《三國志·卷七·魏書七》中記載:太祖之征陶謙,敕家曰,我若不還,往依孟卓。 從史料記載來看,曹操和張邈的關系其實還算是不錯。
那麼為何張邈會和陳宮一樣,選擇背叛曹操呢?原因也是比較簡單,呂布之舍袁紹從張楊也,過邈臨別,把手共誓。紹聞之,大恨。邈畏太祖終為紹擊己也,心不自安。當時曹操的做法有些過頭,不但斬殺了邊讓,而且還收編黃巾軍,將不少地盤都給了此前的黃巾軍。
曹操的做法讓兗州士大夫們包括張邈在內,都倍感不安。因此,張邈才選擇背叛曹操,一勞永逸。而張邈也在陳宮的帶頭之下,選擇奉迎呂布為兗州牧。
公元195年,呂布向東撤退,當時張邈向袁術搬救兵,結果在中途被下屬殺害,死得有點可笑。

第三位反叛曹操的牛人乃是畢湛
畢湛乃是曹魏的別駕,在三國時期所謂別駕,一般是一州刺史的佐官。畢湛作為一個小小的佐官,他是怎麼敢反叛曹操的呢?其實道理非常簡單,當時張邈反叛之時將畢湛的家人
劫持,最終畢湛才選擇反叛曹操。
在呂布兵敗之后,畢湛再次落入曹操之手,然而曹操并沒有責罰畢湛,而是將他放生。

第四位反叛曹操的牛人正是荀彧
第四位反叛曹操的人在曹魏集團來說可謂是舉足輕重,此人正是荀彧,人送外號荀令君,乃是曹魏日后的尚書令。荀彧早期建議曹操建都許昌,并且讓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讓曹操占據有利的主導地位。同時荀彧幫助曹操打敗張繡、呂布、袁術、劉備、袁紹等人,可以說是功不可沒。
曹魏頂尖謀士郭嘉所提的十勝論,其實至少有一半荀彧此前已經對曹操講過,只是當時曹操并沒有太過重視。但是即使如此,荀彧最終還是和曹操走到了斷頭路,荀彧荀令君不打算再繼續替曹操效力。間接來說就相當于是荀彧已經和曹操劃清界線,等同于反叛曹操。

那麼荀彧為何會反叛曹操?為何不選擇繼續替曹操出力呢?原因非常簡單,荀彧雖然此前一直效力于曹操,但是荀彧內心卻還是向著大漢的。因此在曹操準備稱王之時,荀彧就表示反對,曹操恢復丞相制度之時荀彧同樣也不支持。
後來曹操修建銅雀台,大肆宣揚他的高功頌德,并且當下不少文臣武將建議曹操改朝自立,然而當時荀彧卻非常反感,曹操知道荀彧反對他稱王,但是又不敢明面上斬殺荀彧,畢竟荀彧的功勞那可是世人所共知,如果斬殺荀彧,相當于是曹操自己打自己的臉。
由于荀彧反對曹操稱王,曹操也不得不慎重,曹老闆在回答眾臣要不要登基稱帝之時說道:假如天命在孤,孤愿為周文王,什麼意思呢?簡單來說就是他曹操這輩子是肯定不會稱帝了,但是他的兒子可以!

由于荀彧強烈的反對態度,最終收到了曹操的一份大禮,那就是一個空盒子。荀彧見到空盒子之后自盡而亡,有另外一種說法就是郁悶而亡。史料《魏氏春秋》記載:太祖饋彧食,發之乃空器也,于是飲藥而卒。
第五位反叛曹操的牛人正是于禁
于禁乃是曹魏五子良將之一,正所謂每逢大戰五子當先,這里說的五子,正是曹魏的五子良將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五人。而于禁作為五子良將之一,本身武藝值不弱,并且跟隨曹操征戰天下多年,但是最終于禁在襄樊之戰時卻選擇投降關羽,最后流落到孫吳之手。
于禁在襄樊之戰公然投降他人,這個做法無異于是打曹操的臉。當時曹操聽聞于禁投降之后,便當著眾文武的面哀嘆:吾知禁三十年,何意臨危處難,反不如龐德邪!曹操對于禁的做法表示不解,并且一個哀字足以抹殺于禁的功勞及戰績。
在于禁投降關羽之后,首先是被關押在荊州的江陵,不過後來關羽又兵敗,于禁又被收編到孫吳,在曹丕登基之后孫權向曹魏示好,于是又將于禁送回曹魏,如此折騰下來算是把于禁的老臉全都給丟盡了,最后于禁羞愧而死,被曹魏集團追謚厲侯。
縱觀于禁一生,雖然跟隨曹操征戰天下數十年,但是在于禁生平最后一戰之中卻當起了慫貨,以至于落得個羞愧而死的下場,本可配享曹操廟庭,然而由于投降關羽、追從孫權,不但失去配享曹操廟庭的機會,同時還讓子孫蒙羞,細想起來于禁是極為不劃算的。

整體分析來看,在反叛曹操的幾人之中,陳宮和荀彧智謀可以比肩郭嘉,而于禁足以和張遼齊名,與張遼不同的是于禁是出惡名而已。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