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呂布給人的印象是勇武無雙,冠絕天下,一句「人中呂布、馬中赤兔」,足可見其武藝之出眾!單純論武力,呂布在世時,無人可以單獨與之匹敵,而其死后,武將被認為武藝高強,通常的夸獎方式都是「有呂布當年之勇」,可見在世人心中,呂布早已成為了頂級武力的代表!

虎牢關前,劉關張三人合力才堪堪逼得呂布敗退,濮陽之戰時,曹操更是動用了典韋、許諸、夏侯惇等六名猛將,才徹底擊潰呂布,以至于羅貫中在撰寫三國演義時,直接借用曹操之口對呂布做出了這樣的評價:「呂布非一人可勝」!
那麼問題來了,正史中的呂布真有如此厲害嗎?正史中的呂布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形象,真是《三國演義》中記載的那樣戰力無雙,卻有勇無謀嗎?
事實上,正史中的呂布依然是驍勇強悍的,《三國志》中開篇便寫道,呂布以驍勇聞名于世,認為其
「布便弓馬,膂力過人,號為飛將」。至于正史中的呂布,武藝到底有多厲害,我們可以通過他的一些事例大致了解一下。

正史記載的單挑記錄并不多,呂布于長安城打敗郭汜便是其中之一。能在東漢末年的涼州軍中脫穎而出的郭汜,并非尋常之輩,然而在和呂布的對戰過程中,他卻并非呂布一合之敵,可見呂布的真實武力確實非常厲害!
對于武將來說,單挑并不能代表其全部的武力,更多的應體現在率領部下沖陷敵陣的能力,而呂布有數的兩次沖陣記錄,其戰績都是令人感到震驚的!出戰黑山軍時,呂布率數十人突襲張燕的軍陣,猶入無人之境,要知道當時的黑山軍有精兵上萬,還有幾千的騎兵,呂布連續十幾天每次都能沖破敵陣,足可見其沖陣能力之強。
另一次沖陣記錄,是濮陽之戰時呂布對戰曹操,當時呂布率領騎兵沖散了曹操的軍陣,迫使曹操不得已騎馬逃跑,此事也成了曹操人生中的經典敗績之一。
能夠率騎兵在正面戰場中打敗擅長調兵遣將的曹操,使得曹操不得已倉惶逃竄,細數整個三國,這種事也不多見,以此可見世人夸贊呂布勇武無雙,并無夸大之處。

實際上,正史中的呂布更多的是以弓馬見長,《三國志》中也有呂布轅門射戟一事的記載。
劉備駐扎小沛的時候,袁術派紀靈與劉備對峙,呂布想從中調和,為了讓自己有說服力,他先把二人請到營里,隨后命令士兵在門口立起一枝戟,他向眾人說到:「如果我射中這支戟,還請二人在此言和,不要再爭斗了「。言罷隨即一箭射去,正中戟的小支。這一神乎其神的神箭之術,直接令在場眾人目瞪口呆,紀靈也嚇得匆忙離去!可以說,單以此番戰績來看,呂布的箭術可以說是三國之最。
《三國演義》里的呂布雖然戰力無雙但顯得有勇無謀,然而
正史中的呂布,智謀雖然比不過劉備、曹操,可仍舊不失為一個聰明人,呂布真正的弱點是目光短淺,缺乏長遠的規劃,見利忘義,做事沒有底線。

真正讓呂布為世人唾棄的正是這一點,呂布為人狡詐詭變,為了利益不講任何道德原則,一生拜了三位義父,而其中二任義父都被呂布親手殺掉,這也是呂布受人厭惡的原因之一。為了利益和前程,呂布敢于放棄一切尊嚴和道德,輕易認人為父,然而一旦此人滿足不了呂布的需求,呂布便會刀刃相向,令人震驚!古代講究孝德,呂布前半生的升遷經歷,仿佛就是一個「義父殺手」,也難怪世人鄙夷呂布的品行。
縱觀呂布的一生,先是跟隨丁原起家,因為利益誘惑叛變了丁原不說,還把丁原殺害了,后又依附董卓認其為父,然而董卓占領洛陽,引得諸侯聯合討伐時,呂布為了美色又親手殺害了董卓。
後來他被曹操打敗后無路可走,獲得劉備的接納,然而忘恩負義的他趁著劉備迎戰袁術時,轉手又偷襲侵占了徐州。當誰都不愿意收留他的時候,是劉備愿意收留他,結果他不念一絲恩情,回頭就把劉備給坑害了,這簡直太狡詐了!

說白了,相比于演義中有勇無謀的形象,正史中的呂布其實更顯狡詐!正史中的呂布,也是驍勇之輩,而且他的智謀也并不低,不像演義中描述的那樣有勇無謀!正史中的呂布,是聰明過頭了,一心想要多吃多占,不給別人留活路,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他的這種過度聰明,已然演變成了狡詐,令世人厭惡、忌憚,所以他最終遭到了劉備和曹操的聯合絞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