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中國最貴的一棵白菜。
它是台北故宮博物院里,最有人氣、最有影響力的文物,沒有之一。
它被民間譽為台北故宮的「鎮館之寶」,連同肉形石和毛公鼎合稱「故宮三寶」。
它,就是「翠玉白菜」,民間也稱為「翡翠白菜」。

台北故宮藏「翠玉白菜」
清代「翠玉白菜」,長18.7公分、寬9.1公分、厚5.07公分,以一塊半白半綠的翡翠為原材雕刻而成,形象渾然天成細膩逼真,白菜上還臥著一只螽斯和一只蝗蟲,維妙維肖。它原本是紫禁城「永和宮」里的一個擺件,為光緒帝的瑾妃所有,象征其清白,祈求其多子多孫,1949年連同大批故宮文物被國民黨裝箱運到台北。

「翠玉白菜」細節
誰也想不到,運到台北的國寶級藏品那麼多:比如范寬的《溪山行旅圖》、顏真卿的《祭侄文稿》、蘇軾的《寒食帖》、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北宋汝窯「蓮花溫碗」、西周的「散氏盤」等等,這麼多年來最出盡風頭的,卻是這顆白菜。

台北故宮藏《溪山行旅圖》
在台北故宮,「翠玉白菜」是超人氣明星,無數展品中,唯獨它全年無休迎接觀眾,還曾和肉形石一道遠赴日本展出引起轟動。它的名聲之大,以至于這些年來凡參觀台北故宮博物院的游客,不親眼看看它就好像白來一樣。

台北故宮的「翠玉白菜」指示牌,可見其地位
但是,翠玉白菜雖然巧奪天工,在專家眼里卻算不上什麼稀世珍寶,無論是本身價值還是文化傳承上,都只能算精美藝術品,距離「國寶」的距離差得很遠。

台北故宮藏「翠玉小白菜」
事實上,翡翠材質+白菜造型風行于清中晚期,白菜與草蟲的搭配更是毫不稀奇。在中國,同樣出自清宮的「翠玉白菜」,就有好幾件。台北故宮一共三件:「翠玉白菜」、「翠玉小白菜」和「翠玉白菜花插」;內地有兩件,一件是藏于天津博物館的「翡翠蟈蟈白菜」,一件是藏于故宮博物院的「玉鏤霜菘花插」。另外,當年孫殿英盜挖慈禧太后墓時,還盜走了兩件「翠玉白菜」(已流失),綠葉白心,菜梗上有一只振翅的蟈蟈和兩只紅白相間的馬蜂,更加匠心獨特。

天津博物館藏「翡翠蟈蟈白菜」,民間戲稱為「凍白菜」
只不過,現存其他四棵白菜的知名度,遠遠比不過這一顆。
北京故宮博物館院長單霽翔曾公開表示,台北故宮的「鎮館之寶」翠玉白菜和東坡肉在北京故宮只能算是「三級品」,台北故宮真正厲害的藏品是唐元書畫、琺瑯彩瓷器、青銅器。

台北故宮博物院
什麼叫「三級品」?按照文化部《文物藏品定級標準》,珍貴文物分為一、二、三級。具有特別重要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代表性文物為一級品;具有重要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為二級品;具有比較重要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為三級品。
對于來自北京故宮的評價,台北故宮的回應很婉轉:第一,各博物館所藏文物具不同時空背景,有其時代性與工藝表現,也有不同社會民情的審美喜好,逕予優劣區分等級并不合適。第二,台北故宮博物院典藏文物并無所謂「鎮館之寶」的分類,只是分為國寶、重要古物、一般文物。拿「故宮三寶」來說,毛公鼎屬于國寶,翠玉白菜和肉形石則屬于重要古物。

兩岸的文物標準看來幾乎一致,單霽翔沒說錯,翠玉白菜的確算不上頂級文物,更算不上鎮館之寶。
但是,來自專家的「精準打擊」,絲毫不妨礙人們對這顆白菜的喜愛。時至今日,「翠玉白菜」依舊是台北故宮頭號人氣王,每年無數觀光客慕名而來,指名要看這顆白菜,台北故宮光是賣「翠玉白菜」的文創作品,就賺得盆滿缽滿。

為什麼這棵白菜如此有魅力?
七個字:親民、有趣、接地氣。
專業評價和民間評價是兩個軌道的火車,走不到一塊去。對于老百姓來說,翠玉白菜、肉形石就像是我們餐桌上常見的一盤菜、一塊肉,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就算沒有什麼藝術鑒賞力,也能與這「一菜一肉」萌生共鳴,產生親近感,而那些價值更高的文物,卻因專業性太強而顯得有點冰冷和曲高難和。

中國最著名的「一菜一肉」
一個普通游客,在展廳里看到范寬的《溪山行旅圖》,沒幾個能看懂,但看到翠玉白菜,多半會眉開眼笑,由衷贊嘆:「像!真像!」就這份滿足感,值回票價。
瞧,一件俗氣的「三級品」,就這樣輕松打敗了一眾高高在上的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