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歷史淵遠流長,不僅英雄輩出,更是涌現出一位又一位構筑起偉大華夏人文的著名帝王。這些帝王有的身為屠狗賣漿之輩,有的出身王侯將相之家,不論境遇如何,都以統一天下為己任。
那麼若是按照文治武功來排名的話,中華歷史上前五位皇帝究竟該是誰呢?
歷史上有兩個著名的草根皇帝,一個是劉邦,另一個就是當過乞丐也當過和尚的朱元璋。
眾所周知,華夏大地上,永遠是北方政權向南統一更為輕松,同樣,中原政權也會因為時局原因向南遷移,利用長江天險偏安一隅。例如晉朝向南統一東吳、元朝向南消滅南宋等。
偏偏朱元璋是個例外,他以南方為根據地,向北擊潰了不可一世的蒙元政權,最終一統天下。
他成功結束了被少數民族政權欺凌的漢民族,在懷柔與威壓雙重手段下,既促進了北方的民族融合,又讓漢民族文化重新站了起來,使得頹廢了百余年的民族自信心重新崛起。
并消除了兩宋重文輕武所造成的孱弱現象,喚醒了漢民族的血性,使得漢民族再度煥發生機。
唐太宗李世民的手牌比朱元璋要好得多,首先拿出身來說,他是隋朝關隴集團李家的次子,擁有極高的社會地位。其次從局勢上看,隋末只是國內矛盾不斷,上升不到民族矛盾和亡國滅種的風險。
那麼李世民所面對的困難并不大,為何要排在朱元璋前面呢?
既然以「文治武功」來排名歷代帝王,那麼第一點,軍事能力上李世民和朱元璋幾乎平分秋色,都是杰出的軍事家。
朱元璋以農民起義白手起家,推翻了善戰的蒙古鐵蹄,并將北元打從國家形態打成了部落形態;李世民則以大唐銳士,數次掀起滅國戰爭,東突厥、薛延陀皆被盛唐從世界地圖上劃去。
但是從「文治」來看,李世民顯然做得更為出色。身為貴族出身的皇帝,他對功臣沒有忌憚之心,不像朱元璋、劉邦之類的草根皇帝大肆屠戮忠臣。
所以大唐在各種人才的帶領下,迅速進入盛世,開創了「貞觀之治」,為后世留下無數財富。因此,李世民要排在朱元璋之前。
自西漢建國以來,由于秦統一六國再到楚漢相爭的混亂局勢,導致國家生產力不足,百姓凋敝。故而自漢高祖劉邦開始,華夏民族就不停地被匈奴人欺壓。
經過文景之治,國家在忍氣吞聲中積攢了一定的財富,為劉徹放手一搏奠定了基礎。劉徹大膽任用家奴出身的衛青和霍去病,徹底吹響了反攻匈奴的號角,自此漢人和匈奴攻守易形。
衛青與霍去病痛擊匈奴,一步一步深入漠北,攻城略地。尤其是霍去病,奪取焉支山、封狼居胥,使得漠北再無匈奴的王庭,使得漢民族第一次在游牧民族的地盤上插上自己的旗幟。
文治方面,漢武帝開辟西域,將漢文化傳播出長城,并開辟絲綢之路,使東西方文明產生交流。所謂「漢唐盛世」,自此伊始。
或許很多人都有疑問,怎麼歷史上記載的暴君楊廣能排到第二位?只能說,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是被勝利者打扮的小姑娘。隋煬帝楊廣在位僅有十四年,可他做的每一件事,都讓華夏民族受益頗多。
楊廣西征土谷渾,拿下青海、河西一帶的控制權;東征契丹,掌控東北;出海琉球,迫使其臣服隋朝。這一些列軍事舉動,消除了隋朝周圍的隱患,并為大唐的興盛奠定了基礎。
文治方面,楊廣推行科舉制,使得千百年來被士族門閥壟斷的官僚體系分崩離析,讓天下百姓都有了進入朝堂的機會,瓦解了階級的固化,增添了民族的活力。
這一舉措至今還能找到影子,不論是應試教育還是公務員選拔,都是科舉制度的一種延續。所以網友曾有一句評論:「誰都可以罵楊廣,唯獨讀書人不能罵。
」畢竟楊廣給了每個人一個翻身的機會。
另一方面,楊廣別具心裁地開通了大運河,企圖以漕運改變南北之間的物流運輸問題。我們現在常說,「要想富,先修路」,楊廣修建運河的意識可謂十分超前。
然而一些列貢獻連在一起,反倒成為了一種「罪過」。放在現在看來,楊廣的每一個舉措都是影響一個國家近幾十年的「國策」,可他偏偏把應該幾代人的努力,都壓縮到了一代人身上。
步子邁的太大,使得老百姓怨聲載道,從而產生了反抗情緒,為隋朝的覆滅埋下禍根。總而言之,楊廣的所作所為瑕不掩瑜,足以排到第二位。
秦始皇排到第一名實至名歸,他是中華歷史上第一位皇帝,也是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統一華夏的君主。
有人可能會有疑問,夏商周難道不是統一華夏民族的政權嗎?巨觀上的確是,但嚴格來說又不完全是。這三個朝代的確統一了華夏民族,但同時也與部落或諸侯國共存,并非真正意義上的中央集權。
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實行郡縣制,從根本上瓦解了分封制帶來的權力分流的弊端,甚至統一度量衡,在各個方面將「大一統」的思想貫徹了下去。
這就導致后世不論是哪個政權,都以統一天下為己任,都不愿出現分裂華夏的局面,甚至是少數民族政權,在入主中原之后,都要秉承著這一思想,繼承大統,統一華夏。
在秦漢之前,對國家的依戀只有貴族才擁有,底層百姓并沒什麼特殊感情。在秦漢之后,「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中華民族徹底爆發瘋狂地愛國情懷。
如果說漢武帝劉徹激發了民族血性,唐太宗李世民造就了民族自信,明太祖朱元璋正了民族風骨,那麼秦始皇就是鑄就了華夏民族的脊梁,讓整個民族都產生了對國家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想想如今還在逃難的國際難民,他們往往都是屬于國家中堅力量的成年男女,在國家危難的時候,他們想的不是拯救和建設,而是逃脫。
這就與民族的凝聚力有著天壤之別,不論遇到何種困難,我們都想要守護著腳下的土地。這是秦始皇刻在我們骨子里的認知,故而秦始皇排在第一當之無愧。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