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說怕黑、怕鬼,你的第一句話很重要
2023/08/10

一位媽媽最近在女兒分床的問題上遇到了困難:女兒今年4歲,已經到了可以慢慢分床睡的年齡,然而,媽媽試了大半個月依然沒有成功。

倒不是因為女兒太黏人,而是媽媽一離開床邊,她就嚷嚷著:「媽媽,不要走,我害怕。」

「別怕,在家里有什麼好怕的呢?」

「我不要,會有怪獸的。」

看著小家伙泫然欲泣的樣子,媽媽特別心疼,無奈之下,分床的問題只能一拖再拖。

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會有自己害怕的事物,有的孩子怕妖怪、怕怪獸;有的孩子怕鬼、怕黑,有的孩子怕狗、怕雞、怕蟲子,還有的孩子則是怕穿白大褂的醫生、穿警服的警察.......

不少孩子甚至長大成人,也始終無法逾越一些恐懼。

01

孩子怕黑、怕鬼、怕怪獸

他們到底在怕什麼?

當你第一次聽到孩子說:「媽媽,有怪獸!」

你可能會嗤之以鼻,感嘆孩子的天真、幼稚,接著無比堅定地說:「這個世界上根本就沒有怪獸。」

實際上,怪獸是「存在」的,只不過它存在孩子的內心深處,大人看不到罷了。

正如有句話所說

:「孩子是很好的感受者,但卻是很差的詮釋者。」

孩子所有恐懼,都不是空穴來風。

第一,「泛靈心理」的影響

瑞士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幼兒期的孩子,特別是三四歲的孩子普遍存在一種獨特的心理現象——泛靈心理,這個時期的孩子把身邊很多事物當成有生命的、有思想、有感情的,比如:

「小樹被風刮到了,都哭了!」「汽車停下來了,走不動路了!」「小凳子摔倒了,一定會很痛的!」

很久前,新聞中報道過一個三歲的男孩,玩耍時手指不小心被單車的鏈條卡住,消防員要剪掉鏈條時,男孩疼痛難忍,卻哭著對消防員說:「條條也疼,別剪。」

這就是孩子「泛靈心理」的表現。

當孩子對你說怕黑、怕怪獸,是因為他目之所及的東西都會被他當成有生命的妖魔鬼怪,甚至會來傷害他,這種恐懼是非常真實的。

第二,豐富的想象和聯想

等到孩子再大一點,有了抽象思維,會想象了,恐懼也上了一個新的層次。天黑了,幽靈會不會跑出來?床底下會不會藏著怪獸?窗戶外是不是有妖怪?

《家有兒女》中的劉星就曾因為看了恐怖片,幾個晚上嚇得不敢睡覺。

這些天馬行空的想象,不是憑空出現,而是受繪本故事、電視中的情節影響,讓孩子混淆了現實與想象,認為這些作品中的事物在生活中也真實存在。

第三,孩子的「怕」,也是被父母嚇出來的

1920 年,行為主義心理學創始者約翰 · 華生,將一名 9 個月大的嬰兒小阿爾伯特,放在了一個小白鼠和一些毛茸茸的物體旁邊,小阿爾伯特一開始并不害怕,反而臉上充滿了笑容。

然后,當小阿爾伯特觸摸動物時,華生就突然敲擊鐵棒,制造巨大的聲響,小阿爾伯特丟開小白鼠,并大聲哭了起來。

隨后,只要小阿爾伯特想去摸小白鼠,華生就會敲擊鐵棒。經過長時間的刺激,小阿爾伯特對小白鼠產生了恐懼。

不僅如此,後來的小阿爾伯特,對帶有毛的一切事物都表現出了害怕,甚至看到毛巾都會躲避,低聲抽泣,然后放聲大哭。

這個實驗因為不人道而被后人詬病,但我們也可以發現,很多孩子的恐懼不是天生的,而是受到后天的影響。

有句俗語叫「初生牛犢不怕虎」,剛生下來的小牛根本不怕老虎。

很多孩子也不是生下來就怕這怕那的,比如蛇、蟲,只不過大人自己害怕,反應比較大,孩子也跟著受了影響。

他們害怕的不是事物本身,只是受到了大人反應的影響。換句話說,恐懼情緒是父母無意識中傳遞給孩子的。

02

一句「別怕」,對孩子消除恐懼沒有幫助

沒有經歷過恐懼的人,是不懂害怕的感覺的。

有位8歲大的男孩也是因為怕黑,不敢一個人睡覺,奶奶不忍拒絕,由著男孩晚上跟自己睡。

爸爸得知后,認為男孩不應該這麼膽小,他三番四次要求兒子單獨睡,但兒子就是不肯,最后爸爸急了:強行把他關在房間里一個晚上,任憑孩子在里面哭喊。

第二天,打開房門,孩子嗓子都哭啞了,他并沒有像爸爸期望的那樣適應黑暗,內心恐懼沒有消除,反而對自己無能的羞恥感和孤立無援的無助感更加深了。

這一晚,孩子心底里留下了什麼陰影,經歷了多少掙扎,爸爸無從得知。

當孩子表現出恐懼,大人很容易就把這個問題歸結在孩子的膽量上,甚至認為這是一種怯懦。

解決方法也很粗暴,中國有句俗語:「老鼠同貓睡——練膽子」,人們普遍認為膽子是可以練出來的。

其實孩子的膽子不是刻意練出來的,而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慢慢變大的。

孩子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害怕的事物也會有所不同:6個月以下的孩子害怕突如其來的高分貝聲音、1到2歲的孩子害怕與大人分離、3到6歲恐懼想象出來的東西、6歲之后的孩子生活經歷不同,恐懼的事物也會不同......

這些恐懼感大多會隨著時光而消失,如果我們逼著孩子勇敢,恐懼感不會消失,反而會加劇。

孩子身上的諸多問題,用力過猛,最后也就越麻煩。

所以當孩子有害怕的東西,不要說教他,更不要嚇唬他。一句「這有什麼好怕的?」,不會有任何的安撫效果。

03

如何應對孩子的「害怕」情緒

當你感到害怕的時候,你最渴望的是什麼?

弗洛伊德在著作《性學三論》中提到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三歲的男孩在一個黑屋里喊道:「阿姨,請跟我說說話。這兒太黑了,我害怕!」

阿姨沖他喊:「那有什麼用?你又看不見我。」

「沒關系。」那個男孩說,「有人說話,房間里就亮了。」

男孩怕黑,但是如果能確信身邊有人陪伴,有人回應,他便能夠感到安全。

這是所有經歷過恐懼的人所渴望的,那就是被理解、被看見、被接納。

這也是我們在應對孩子「害怕」情緒第一步要做的事情,即陪在孩子身邊,接納他的情緒,抱抱他,并給孩子提供關懷,讓他知道:「媽媽理解你的恐懼」,而不是把孩子推向他所恐懼的事物上。

當然,我們也不必表現得過于夸張:「小可憐!太可怕了,快到媽媽這兒來」,這樣也會默默加劇孩子對事物的恐懼。

孩子的恐懼源于未知,越未知,他越害怕,所以第二步,

我們要主動和孩子聊一聊他所恐懼的東西,聊得越具體越好:

「是什麼讓你覺得害怕呢?」「它長什麼樣子?」「穿什麼衣服?」「他們是什麼顏色的?」

最好讓孩子畫下來,孩子發現:原來想象中的怪獸就長這樣啊,抽象的事物具體化,孩子了解了所害怕的事物,恐懼少了一半。

直面恐懼,才能真正的戰勝恐懼。

最后,我們要明確一點,那就是害怕對孩子來說是一種正常的情緒體驗,即使是成年人,也會有各種各樣的恐懼存在,我們不必過于驚慌。

在處理這個問題時,我們只能慢慢來,循序漸進

比如孩子怕黑,你可以給他買一個小夜燈,等他適應之后,再慢慢拿走夜燈;

又或者在孩子睡覺時,將房門虛掩,看著客廳的燈光和爸爸媽媽時不時的對話聲,孩子也會有安全感;

再或者,借助一些關于黑暗、幽靈的繪本讀物給孩子做心理疏導,這些故事里的小主人公和孩子的感受幾乎一模一樣,孩子能找到共鳴,故事里的解決辦法,也為孩子提供了一個可能解決其困境的思路。

父母耐心的態度,是幫助孩子克服恐懼最有效的方法。

資深女星為兒子毅然失婚!獲上億贍養費「砸2千萬替工程師兒置產」 「堅持獨居台灣」兒子不婚也支持
2024/01/09
林心如6歲女兒小海豚罕見露面,真實面目曝光,網友紛紛驚呆:和林心如也太像了!
2024/01/09
曾一集掙60萬!71歲張菲「退休5年」生活曝光,只有3雙鞋 「在鄉下當指揮官」與徐乃麟交流「阿公經」
2024/01/09
與韓瑜交往4年!八點檔小生「遭男星介入分手」一度想要結束自己 如今重逢舊愛「卻宣告終生不婚」原因曝光
2024/01/09
退圈后,王祖賢在溫哥華生活16年,從來不工作,日常開銷的錢是從哪來的?
2024/01/06
陳松伶真實身材曝光,碎花長裙氣質凸顯,和小8歲丈夫同框甜蜜牽手,網友:像是兩代人
2024/01/06
「人間水蜜桃」李麗珍罕見現身,凍齡美貌超驚艷,脖子卻暴露真實年齡!自曝當年拍風月片內幕,竟是因為「玉女當久了」?
2024/01/06
傳說中的「黑道太子爺」!王思聰不敢碰、向華強惹不起的演員,他是誰?
2023/12/20
他不顧朋友嘲笑,傾家蕩產買下四合院,現如今無戲可拍卻成人生贏家
2023/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