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朝堂上的文官與武將可以說是尺有所長,寸有所短,許多將軍威風凜凜、戰功赫赫,卻不善言辭,不通人情世故;而文官則是才華橫溢、政績卓越,卻往往身姿羸弱,紙上談兵。
但是有這樣一個人,在重文輕武的宋朝,他武能「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文能「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堪稱文武雙全真男神。
他便是南宋第一戰地詩人——辛棄疾。

說起武將,岳飛是當仁不讓的宋朝第一人,一生之中四次從軍,指揮作戰超過百次,是名留青史的抗金名將,卻為奸臣秦檜所陷害,因「莫須有」的罪名死于獄中,只嘆「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
岳飛被害于公元1142年,而2年前,也就是公元1140年,在遙遠的山東,辛棄疾誕生了,
彼時,北方區域早已淪陷,誰都沒有想到這個生于金人掌控地區的宋朝人,未來竟會成長為一代名將。
辛棄疾的爺爺叫辛贊,經歷了靖康恥、宋室渡,為保全家人,迫于無奈只能屈服于金朝,但他始終記得自己是個宋人,因此身在金營心在宋,心中始終希望能為自己的國家做出貢獻。

由于宋朝重文輕武,軍事力量孱弱,除個別將領外再無可用之人,整個國家千瘡百孔,無力抵抗金人入侵,年事已高,深感自己無力的辛贊只能寄希望于自己呱呱墜地的孫兒,為他取名「棄疾」。
一方面是希望他能身體健康,無病無災,另一方面則是出于對漢朝著名大將霍去病的欽佩,「去病」與「棄疾」有異曲同工之妙,表達了辛贊希望孫兒可以像霍去病一樣,為自己的國家帶去勝利的美好愿望。
自此之后,他經常帶著小小的辛棄疾登高望遠,考察地形,教導武藝,同時不斷灌輸他精忠報國,收復宋朝失地的愛國思想,為他的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他的培養下,年僅20多歲的辛棄疾手下已有2000多個小弟,所謂藝高人膽大,他率領著小弟們起義抗金,成為了扎在金人領地上的一根拔不掉的刺。
雖然起義隊伍中也曾出現過叛徒小人,但都被他斬于馬下,其中一個叫張安國的人,成為了辛棄疾的投名狀。此人趁辛棄疾攻打金軍,害死了起義軍的首領耿京,以其人頭進獻金軍,換取封賞。
張安國以為一旦入了金軍大營,立了大功的自己便安全無虞了,但是他沒想到怒上心頭的辛棄疾才不管對手有多少人,帶著五十個兄弟,竟是硬生生的將他從五萬人的金軍大營中抓了出去。

從金軍大營一路押解到了宋朝首都臨安,當眾斬首,如此猛人行徑,震驚了百姓,震驚了百官,連當時的皇帝也震驚了,趕緊召見了他,了解情況后,不由感嘆,實乃少年英雄也。
可惜這或許便是他人生的轉折吧,若他得遇明主,也許真的可以實現他從小到大的愿望,保家衛國,可惜他遇上的是聽信讒言,一朝廢了岳王爺十年功績,堪稱「不仁不義不忠不孝」的宋高宗趙構。
自此之后他猶如猛虎入籠,再也無緣馳騁沙場,揮灑滿腔熱血。即便他一再上書請命,希望能夠北伐收復失地,奈何主和派把持朝政,他的所有上書最終都被束之高閣,無人問津,只嘆報國無門。

公元1163年,23歲的辛棄疾被任命為江陰簽判,正式踏上了仕官之路,因為他心性堅韌,即便不受待見,依然堅持自己的抗金理念,主和的文官抱成一團,為了排除異己,經常聯名上書彈劾于他。
導致他被頻繁調任,不是在調任,就是在調任的路上,甚至偶然在等待調令的時候還會賦閑家中,前前后后總共經歷了四十多次調任,卻始終被困在南方,只能望著北方一聲嘆息。
本以為自己為朝廷排憂解難,認真處理好每個地方的疑難雜癥可以讓皇帝看到他的能力,誰曾想最終等來的卻是一張罷官文書,換了別人恐怕早已就此認命,從此沉寂了。

但男神畢竟是男神,壯志難酬下不僅沒有磨滅斗志,反而激發了文學才能,既然拿不了劍,那拿筆也是一樣的。
公元1183年,43歲的辛棄疾退隱江西,字號「稼軒居士」,開始在文壇大放異彩。
甫一隱退,他便寫下了那首著名的《丑奴兒》,這首詞仿佛就是他一生的寫照,尤其是那句「而今識盡愁滋味」,聯想20多歲意氣風發的辛棄疾,再想想如今40多歲無奈退隱的他,只覺無盡滄桑與悲涼。
不過男神雖然偶爾抑郁,卻不會沉溺與顧影自憐,他的詞風格多變,可以無限柔情,如「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也可以萬分豪邁,如「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

晚年他生活在鄉間,多寫山水田園,如《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中的那句「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字里行間,展示的都是一派安寧的鄉村風光,靜謐和平。
偶爾,他與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好友們重聚,回首曾經的少年熱血,
或是走在長江沿岸,遙看對岸的金國土地,一想到那曾經是大宋的疆土,難免來個靈感大迸發,一首《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脫口而出。
公元1207年,南宋兵敗如山倒,六十多歲高齡的辛棄疾終于等來了他想要的任命,可惜此時他早已不是當年的他,只能滿懷不甘的與世長辭。

在中國文學史上,蘇軾與辛棄疾同為豪放派代表的兩大巔峰人物,合稱「蘇辛」,與李清照并稱「濟南二安」,更是有著「詞中之龍」的美稱,留下了許多優秀的作品。
但是若是讓他自己選擇,也許比起才華橫溢,壯志難酬的詞人,他還是更想成為一個拋頭顱,灑熱血,一身戎裝為國征戰,開疆拓土的大將軍吧。
一個人的力量終歸是渺小的,歷史的車輪碾過,誰也無力阻擋,辛棄疾無法阻擋南宋的滅亡,但是他文武雙全,有勇有謀,無怨無悔的燃盡了自己的一生,其精忠報國的精神足以流傳千古,令人欽佩。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