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人興致勃勃,早早的來到室內體育館附近的小吃店。結賬時,服務員親切地問了一句:「來看張信哲演唱會啊!」我們驚訝地問:「你怎麼知道?」她用下巴示意說:「都是那個年代的人!如果不是有工作,我也想去。」我們隨著她微微前傾的下巴與目光,張望了一下四周。果然。估計也是在入場前先來填肚子的。我們會心地笑了!
演唱會的神奇力量之一在于它能匯集從沒見過彼此,但卻擁有著共同記憶的陌生人。舞台上的歌手身影小小的,只看得到挺拔的身影。兩旁電子大屏幕上的臉龐熟悉,但不再年輕,與台下的萬千眾生一樣。雖是過去的歌,演唱會卻雄心依舊地以「未來式2.0」為名;曲風、歌服、舞台燈光設計也充滿新奇的創意,宣誓著永遠不老的少年志。張信哲對著會場上密密麻麻的人,唱著屬于自己高光時刻的歌兒,調侃著時間都去了哪兒。當聽到觀眾起哄說會支持他的5.0演唱會時,張信哲撲哧地失笑了。因不可置信而揚起的雙眉透著奈何歲月不再,豈敢奢望的問號。
那個年代的歌聲來自廣播電台。
一開始是「新加坡第3廣播網」(958的前身),然后是933醉心頻道,後來就變成了972最愛頻道。從電台傳出來的歌聲陪伴很多人的閑暇甚至是工作時光,尤其是夜晚。那時,在夜深人靜的桌子前苦讀的中學與高中生會一邊讀書,一邊聽歌;也有人玩「弦歌寄意」,把自己對好友與同學的感謝,對師長表達的感恩,向人誠懇道歉或含蓄示愛的心意郵寄到電台。如果心意被抽中,心情好比中獎。自己的心聲由節目主持人,如梁萍、林子惠、馮慧詩、王帝聰等,以美麗悅耳的聲音念出來,感覺更是情意滿滿。那個年代的夜晚一點兒不孤單。
每一個人的「那個年代」不盡相同,卻都在中年以后才能明白的滋味。青澀的、歡樂的、五味雜陳的……驀然回首時,才發現那竟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光。為了尋訪那個時代,有人約起同學會找故人、有人訪舊地嘆變遷,有人聽演唱會憶舊情。你呢?
歲末。心血來潮,約了友人看演唱會。對一個幾乎已忘記聽歌的人來說,此舉只能說是少女心的突然萌動。
那個年代,我們不只是聽港台的流行歌曲,也喜歡聽新謠。
不同人記得的新謠不同,一直縈繞在我耳邊的是唯美詩意的《邂逅》:「入暮的山途獨有我彳亍,落紅鏗然顯凄清,低吟起那幽陰的歌,歌聲抖出了蕭索,歌韻隱隱飄蕩入我波心,牽引我山游覓覓尋,邂逅你炯瑩的星眸,顫動我翩翩入夢,恒古雋永美麗的神話,莫非已降臨此剎那,默望長空我深深祈禱,愿剎那化永恒典雅。」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