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優米MaMa~
后台有位寶媽留言:年底公司裁員,35歲的年紀不好找工作,投了一圈簡歷根本沒人問!老公收入還行,也沒房貸壓力,所以想回家躺平。但孩子才5歲,怕這麼年輕躺平給孩子不好的影響,所以只能繼續負重前行,但真的好難!
這位媽媽陷入了人生的十字路口,想躺平又怕給孩子樹立不好的榜樣。
能夠這樣反思的媽媽,本身就不簡單了,相信不管前路有多難,她一定會有堅持下去的勇氣!

說真的,還是很佩服這位媽媽的!面對失業、找不到工作這樣的人生困局,雖然內心想當咸魚,但看著年幼的孩子還是毅然決然地決定給娃做個好榜樣。
相信在這種媽媽影響下長大的孩子,一定也不會太差。
媽媽作為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陪伴者和養育者,對孩子的影響超乎想象。
上海市衛健委曾發布了《母親性格如何影響孩子性格?》,明確指出:媽媽的心理情緒狀態、行為模式,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長期的影響。
精神分析理論也有類似的結論,它認為:孩子幼年時和媽媽的相處模式,會影響孩子一生的心理結構。隨著成長,孩子會將和媽媽的關系投射到人際關系和親密交往中,進而影響孩子一生的選擇。

不管孩子本身的性格如何,媽媽的言傳身教,不僅會塑造孩子的三觀,還會決定他們的人生走向。
這也意味著作為母親,我們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
調研了身邊的寶媽,翻了相關數據后發現,媽媽平時如果具備以下3種特征,很容易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
情緒穩定的媽媽,是一個家里最好的風水!
看過一個視訊,一位3歲的男孩因為下體受傷住院。

醫生詢問媽媽:是不是打算踢孩子屁股,踢錯地方了?
媽媽卻表示,沒錯,就是要踢這里!

震驚之余仔細詢問,才知道:這位媽媽給3歲的孩子報了5門課,男孩調皮不好好上課,媽媽一怒之下猛踹孩子的下體。
很難想象這位媽媽情緒是有多不穩定,才會對一個3歲的孩子如此苛刻,竟然將「猛踹」作為「教育」孩子的手段!
稻盛和夫說:「一個人最頂級的修養就是控制情緒。」
情緒失控的媽媽習慣于從外部給孩子施壓,會無意間將負面情緒釋放在孩子身上。

跟情緒暴躁的媽媽在一起,恐懼就會成為孩子的習慣。
如果仔細觀察,你會發現當媽媽情緒失控時,大部分孩子都會選擇不說話。
不少家長以為這是家長威嚴震懾住了孩子,殊不知那是孩子心理遭受創傷后的一種表現!
和情緒不穩定的媽媽生活的孩子,內心住著一只叫做「恐懼」的怪獸。
這個怪獸會讓孩子覺得:我一無是處,經常惹父母生氣,沒人想要我,我什麼也不是!
在這種負面情緒下長大的孩子,從小沒有安全感。長大后他們會謹小慎微,深怕別人不喜歡自己,這樣的孩子很難成大事!
缺乏關注和支持是指:媽媽對孩子的情感和需求給予的關注和理解不足,導致孩子無法感受到來自家人的支持。
生活中有一部分媽媽以自我為中心,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要求孩子。
比如:
孩子問一些他感興趣的問題,媽媽就以「幼稚」為由打發走孩子;又或是孩子遇到難題尋求幫助時,媽媽又「以鍛煉孩子自主能力」為由,拒絕幫忙。對還在成長的孩子而言,父母的支持就是最有力的精神后盾。

當最親近的媽媽帶給他的唯一感官變成「漠視」時,孩子就會不斷地自我否定,無法產生自我認同,也沒有歸屬感。
在成長的過程中,孩子為了尋求歸屬感,便會過度在乎他人的感受,就連交談時也會特別看重別人的臉色,過度解析別人的想法。
因為從未感受過家長的支持,在成長過程中碰到困難和挑戰時,第一反應就是畏懼和退縮,這種性格會讓孩子失去很多機會。
失去的機會越多,就會越容易陷入自我懷疑,從而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慢慢的,孩子就會變得習得性無助,放棄挑戰和努力。
生活中還有一類媽媽,他們將孩子視為自己的財產,恨不得360度無死角監控。
電視劇《開端》中盧笛媽媽的幾個鏡頭,瞬間就把人拉進了這種密不透風的母愛中。
盧笛剛下班,盧媽就開始奪命連環call,催他回家;
不管孩子怎麼說「不用等我吃飯」,媽媽還是堅持等著他。
趁著盧笛不在家,媽媽偷偷翻看他的日記,被發現后還理直氣壯的反問:「我看我自己兒子,犯什麼法?我是你媽,有什麼不能看的?」

這樣的畫面是不是很熟悉?
生活中的盧媽媽并不在少數,她們「以愛之名,處以極刑」!經常跟孩子強調:你是我生的,你就得聽我的!
但你知道嗎?控制欲強的母親真的會毀掉孩子!
《積極心理學期刊》的一項研究表明:控制欲過強的家長,會對孩子的幸福感造成不可挽回的影響,這種程度接近痛失至親!
很喜歡《在人間》中外祖父對主人公說的一句話:你不是我脖子上的項鏈,必須要供著你,自己謀生去吧!
控制欲強的媽媽,養不出自信陽光的孩子。

一位網友分享了自己被媽媽裹挾后的人生。
他說:作為一個生活在母親陰影下的男孩,沒有一點男子氣概,不會社交,害怕被人拒絕,心情波動不穩。
當孩子對自己的評價只有「可悲」二字時,可知他的自信心有多低!
作為父母,在孩子的人生道路上我們只能陪他一段,孩子的人生屬于他自己,成長需要自我探索,任何人替代、包辦不了。
最后想說:孩子的人生必定會遇到一些坎、一些坡,我們作為父母要做的不是背著孩子爬上坡、邁過坎,而是教會他們保持情緒穩定,學會解決問題。
作為陪伴孩子時間最頻繁的媽媽,我們的一言一行就會成為孩子解決問題的模板。
希望上述三種特征,與屏幕前的你無關!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