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的一切不幸,雨果統稱為「苦難」。
《悲慘世界》作為人類苦難的「百科全書」,是世界文學的豐碑。
一意孤行的人生,前方的路只會越走越窄。
打開自己,才是面對世界最好的狀態。
黑格爾說:
「世界上真正的悲劇,不是正確與錯誤的沖突,而是兩種正確之間的沖突。」
一個17歲的男孩,為了救活自己的外甥,偷了一塊面包,坐了19年的牢。
監獄長認為他永遠不會洗心革面,在他假釋出獄后,又追捕了他十幾年。
雨果的著作《悲慘世界》里的這兩個主人公:
一個是盡忠職守的警察,一個是改過自新的苦役犯,他們在兩種正確的沖突中,你追我逃了小半輩子。
如今,再次細讀這本書,我發現這場悲劇是可以避免的。


太認死理,是一場災難
沙威是冉阿讓坐牢期間看管他的獄警,他認為所有的人都是「一次犯錯,終生有錯;不管如何彌補,永遠不會改變」。
冉阿讓17歲時,幫助姐姐撫養7個孩子,可無論他多麼努力的工作,孩子還是食不果腹。
他不忍心外甥餓死,一念之差,砸碎了面包店的玻璃,偷走了一塊面包,被判入獄。
19年后,冉阿讓假釋出獄,他得到一個主教的救贖,開啟新的人生。
他憑借自己在獄中學習和勞動的積累,開了一家玻璃工廠。
經過幾年如一日地辛勤工作,冉阿讓成為了當地有名的企業家。

他變得富裕,并熱心幫助窮人。
可再次遇見他的沙威,仍舊一意孤行,想要逮捕冉阿讓。
在一場革命中,冉阿讓冒著生命危險偷偷救下沙威,并把他釋放了。
沙威的固有認知受到了很大的沖擊,他一直覺得自己代表著正義,他無法接受自己被人格有瑕疵的苦役犯拯救。
沙威崩潰了,選擇了跳橋自盡。
沙威是一名好警察,一生都盡忠職守,他的悲劇在于他太認死理,不能接受人和事的不斷變化。
人們對自己最大的誤解,就是以為自己什麼都是對的。
哲學家叔本華說:
「世界上最大的監獄,是人的思維意識。」
抱著一成不變的態度去看待周圍的人和事,徘徊在自己的自以為是里,只會讓自己深陷囚籠。


弱者固執己見,強者善于變通
有人說:
「世界上只有兩種人:一種壓抑了自我,一種活出了自己。」
沙威固執的偏見屬于第一種,而冉阿讓的一生,則很好的詮釋了他是第二種人。
冉阿讓服刑19年才重獲自由,出獄后,命運也并未善待他。
他想找份工作,可誰也不愿意招聘一個曾經犯過罪的人。
他想租間房子,房東們也介意他的身份,紛紛拒絕。
冉阿讓拿著錢去買面包,都會被人辱罵:「滾開,你這條狗。」

他連續走了4天,敲開無數扇門,可無一例外的都被拒絕。
人們不問他曾經因為什麼犯罪,也不管他現在變成了什麼樣的人。
他永遠也摘不掉苦役犯的標簽,拿著「危險人物」的黃色身份證,受盡了白眼和歧視。
在他陷入絕望之時,一位主教收留了他。
主教對冉阿讓說:
「我的兄弟,你不是惡人,我要把你的靈魂從黑暗中救出來,交還給上帝。」
這句話讓冉阿讓的靈魂得到救贖,他開始轉變自己的思想,從「犯人」的身份認同中跳了出來。
他開了一家玻璃廠,工廠規模日益擴大,推動了當地經濟的進步,解決了數百名工人的工作。
一次偶然的機會,冉阿讓搭救了女工芳汀,芳汀在臨死前將自己的女兒珂賽特托付給他。
小珂賽特的出現再一次改變了冉阿讓。
曾經的冉阿讓是受人唾棄的苦役犯,生活艱難,人生看不到希望。
當上市長后,他是一個只會工作的機器,喜歡獨來獨往。
撫養小珂賽特,讓他有了想保護的人,變得對生活充滿熱情,人生有了希望。
冉阿讓一直勇敢突破原有思維,不斷變通自己。
有道是「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用老思想看待新問題,人生只會原地踏步。
在新的人生際遇里不斷突破自己,才能乘風破浪。


永遠不要和固執的人爭辯
冉阿讓出獄后,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了工作上。
他兢兢業業,不斷革新技術,創辦了自己的工廠。
不遺余力的幫助其他的貧苦人民,造福社會。
他深受民眾愛戴,被推選為市長,被國王授予勛章。
這時,曾經的監獄長沙威被調到這個城市當督查。
再次遇見冉阿讓,他覺得兩人長相相似,但他不相信當年的苦役犯能蛻變成如今的市長。
可冉阿讓救助他人時的樣子,讓他想起了當年扛起船帆的犯人。
沙威經常暗中盯著冉阿讓,他想證實自己的猜想。
如果是,他一定會再次犯錯,人是不會改變的。
冉阿讓一眼就認出了沙威,他沒有向沙威解釋當初自己盜竊的身不由己,也沒有爭辯如今的他已洗心革面。
他只是盡量躲著沙威,避免不必要的麻煩。

9年后,一群學生軍在大街上游行起義,與王國軍發生沖突。
沙威便裝混入學生軍隊伍,想打聽敵軍情報。
不料,他被一個孩子認出,學生要槍決沙威。
幫助學生軍立過大功的冉阿讓要求自己處置沙威,他把沙威帶到后巷,放走了沙威。
沙威追捕了冉阿讓十幾年,冉阿讓從不為自己辯解,最后用實際行動向沙威證實自己已洗心革面。
有句話說:
與其跟狗爭辯,被它咬一口,倒不如讓它先走。否則就算宰了它,也治不好你被咬的傷疤。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信仰和思維方式,與固執己見的人爭辯,注定是一場無意義的口舌之爭。
與其花時間與人爭辯,想方設法改變別人,不如好好經營自己的人生,才能收獲幸福和快樂。


寫在最后
《悲慘世界》經歷了160余年的風風雨雨,依舊是全世界讀者心中獨一無二的書籍。
它的真正的偉大,不在于記錄了那個時代人民的悲苦,而在于用每個人物身上的故事,給后人以啟發。
雨果在書中寫道:
「要在逆境中,把俯視墓穴的悲痛,轉換為仰望星空的情感。」
一味沉浸在現狀里,故步自封,人生的路越走越窄。
勇敢打破藩籬,跳出思維的牢籠,人生才會越來越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