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社會中,市鎮的發展,代表著當朝經濟的發展。經濟基礎越好的朝代,市鎮的發展就越強。江南地區的市鎮,在古代各個時期都優于國家其他地區。特別是明清時期,是市鎮發展最繁榮的時期。而蘇州地區的市鎮,又恰恰是江南地區發展最好的地方。
蘇州府地處江南水鄉,無論在農業上或者商業上面都有著優越性。使蘇州地區經濟得到更好的發展,促進了市鎮經濟不斷發展。蘇州地區的市鎮發展類型是多樣性的。有商品貿易市鎮,交通市鎮等,這些市鎮形成的原因都是基于其所處的地理環境造成的。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蘇州府出現許多專業性市鎮,促進了區域經濟的發展。明清市場層級不斷深化,市鎮連接了農村和城市兩個不同的市場。
同時隨著市鎮經濟的發展,蘇州地方社會變化較大,首先體現在人口 結構的變化,社會分工明細化,產業鏈不斷變寬,越來越多的人口脫離土地,專門從事工商業發展。其次是經濟結構也發生了變化,許多地區因為商品性農業的種植而聚集商品加工,逐漸形成專業性市鎮,從而引發一系列相關產業和服務業的發展。
蘇州歷史悠久,經濟發展的特點比較典型,蘇州府市鎮結構不斷變革,與唐宋時期的市鎮不再相同。唐代的市鎮界限還是分明的,多為政治因素或者軍事需要而形成。到宋代,草市不斷發展,市鎮界限逐漸模糊。
明清時期的蘇州發展與其他各個朝代有所不同,工商業發展較好,經濟較之以前更加發達。
這個時期也是蘇州市鎮發展最為繁榮的一個時期,市鎮內部結構變化最大的一個時期。人口的南遷一定程度上促進蘇州地區更好的開發。自唐宋以來,江南就一直是一個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直到今天蘇州地區在我國的區域經濟發展中也是佼佼者。明初,為了恢復戰時嚴重破壞的經濟體系,統治者推行了一系列經濟政策,如遷徙荒漠地區勞動力到可耕地區,重新制定戶籍政策,減輕賦稅等,這些經濟措施加快了明代商品經濟的發展,因此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工商業尤其突出,出現許多新興的專業性市鎮。明代有了這樣的商品經濟基礎,各個地區都得到飛速發展,最突出的是蘇州地區。
到清代,社會穩定后經濟發展更上一層樓,蘇州逐漸成為當時東南地區主要的商品集散中心,形成以蘇州為中心的市場網絡,各種商品在蘇州地區生產加工并銷售到世界各地。
其次,蘇州地處太湖流域腹地,是當時經濟最為繁榮的都會。明清時期,隨著商品性農業產量的提高,家庭手工業不斷發展,蘇州市場上的大宗商品主要有絲綢、棉布等大宗商品,逐漸形成許多專業性市鎮。對于蘇州府的市鎮發展,隨著歷史的推進,市鎮發展不斷發生改變,市鎮經濟逐漸成為市場網絡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市鎮經濟的發展從唐宋時期地方集鎮和集市逐漸發展壯大,形成一個統一的小市場—— 市鎮。
明至清中期。這段時間人們生活無論在物質和精神上的需求不斷加強,促進經濟發展迅速。這段時間的經濟體系主要是封建經濟,工商業經濟雖然也有不一樣的發展,但絕不占主導的經濟地位。
明清時期的商品經濟發展形成了我國傳統社會又一個高峰。明至清中期無論什麼行業,整個社會中,人們生活相關的行業及經濟發展都出現了不一樣的面貌,商業和手工業方面的變化最為突出。明清市鎮在城鄉經濟發展之間占有越來越重要的位置,發揮著溝通城鄉,構筑市場網絡的基礎性作用。
首先是地理環境,蘇州地處富饒的江南水鄉,隨著歷史的推進,蘇州特殊的地理位置逐漸顯現出來,蘇州地區經濟不斷發展,農家多以農業為主,發展手工業經濟為副業。
其次是蘇州府商品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市鎮的發展。蘇州東部為江河沖積泥沙堆積地帶,多種植棉花;其他地方多養蠶桑,因此農家從事紡織業的家庭越來越多
明清時期市鎮的發展主要有三個時期,其一是明正德、嘉靖年間是市鎮形成時期,這一時期的市鎮的形成主要是一些功能性集中的市鎮,完全是因為工商業發展而發展的市鎮在不斷的興起,逐漸形成網絡型的市鎮市場;
蘇州發展歷史時間長,直到明清時期,蘇州府從來都是江南地區一個重要的政治經濟中心,其原因是特別的地理環境,便利的交通網絡和豐富的物產為蘇州經濟發展提供了基本條件。
蘇州地處江南水鄉,有「水鄉澤國」之稱,其地多水且相對平坦,海拔低,溫度宜人,土壤相對肥沃,有利于各種農作物的生長。
在地里空間上,蘇州沿海而居,靠近長江入海口,并且還處在京杭大運河的要道上,因此蘇州境內水網密布。這些特殊的地理原因為其經濟發展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條件。
因為該地區一半都是水,因此人類活動區域主要建立在水陸要沖之地,許多市鎮都是建立在水網交通便利,農業發達的地區,這樣的地方不僅為其經濟發展提供了交通運輸的便利,同時還為商品生產提供了原材料,例如棉花的種植,是仰賴水利之便。
蘇州地區地處長江三角洲,交通便利,社會穩定
。明清時期,經濟不斷發展,社會分工越來越精細化,農作物的種植不僅僅為了自給自足,許多農家的生產逐漸跨越了自給自足的模式,農業經濟得到了新發展,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形成商品性的農業,促使地域性商品交換活動,為市鎮的涌現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
經濟功能的增強促進了市鎮經濟的發展,商品流通量不斷增加,不斷擴大商品流通范圍,使市鎮在整個市場網絡中的作用逐漸穩定,成為城鄉市場網絡的一個重要節點,鏈接城市和鄉村。
特點一:蘇州府的市鎮,數量多、規模大
經濟發展較其他地區有地理上的優勢,同時有運河南北貫穿,為蘇州經濟發展帶來了更為方便的交通,為商品流通提供了便利條件。明清時期蘇州府的市鎮在原來數量的基礎之上不斷增加。
特點二:專業性市鎮多,且不斷在增加
產業結構不斷改變,農村的從業人口不再從事單一的農業生產活動。隨著經濟作物的引進和種植范圍的擴大,商品性農業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地方出現了就近的集市以便商品的集售。
隨著商品數量的增加,吸引了外來客商,集市上聚集了越來越多的人口,這些新興的集市就逐漸演變成專業性的市鎮。明中葉以后蘇州絲織業逐漸脫離官營,許多私人手工業生產機戶開始出現,后面受到行會的支配,成為商品市場上的主要生產主力
。
因為蘇州環境的原因,船業出現了專業性的集中生產,形成專業性市場。明清時期專業性市鎮不斷涌現,蘇州地區主要有棉布業市鎮、絲綢業市鎮以及米糧業市鎮的發展。
大量的商品性農業的種植不斷擴大,集中生產的商品選擇就近銷售,從而形成專業性市鎮。
明清時期蘇州棉布業生產區域,這些市鎮的發展與繁榮度取決于商人的活躍程度,在社會穩定的情況下,商人活動越頻繁,市鎮經濟發展就越快。
絲綢業的發展,一些市鎮逐漸形成絲綢業市鎮,成為絲綢中心。絲綢消費范圍的不斷擴大,不斷有人群聚集,就形成集鎮,從一個只有幾十戶人家的村莊發展到蘇州巨鎮的規模。
除了銷售本鎮生產的絲綢以外,還能吸引其他縣城的絲綢都集中到當地銷售,改變了以往的經濟經營結構,使商品流通基數擴 大,同時也擴大了市場。市鎮的管理一直以來是一個歷久彌新的問題。明清時期江南市鎮的管理,更具特色;很多市鎮歷史悠久,文化氛圍濃厚,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對精神層面的追求不斷加強,文化發展隨之迅速勃起。要管理這樣文化底蘊濃厚市鎮與傳統市鎮的管理是不盡相同的。
有的市鎮的經濟發展甚至超過府、州、縣等,政府開始在經濟較為發展的市鎮設立巡檢司。對于大多數市鎮來說,除了設立巡檢司之外,還有派縣丞移駐。蘇州市鎮的管理滲透到社會各個層面,這在一定程 度上保證了當地的發展環境,為經濟發展創造了穩定的社會環境,促進市鎮經濟發展。
蘇州在歷史上,以文化繁榮發展而著稱。六朝以來,其文化發展之盛也逐漸同中原相媲美。明清時期,蘇州地區文風更盛,社會風氣中彌漫著對雅致的精神生活追求,而且逐漸成為蘇州地區的一種生活常態。
大的文化背景影響甚至是決定著人們的生活,日常的休閑活動中包含觀賞美景、鑒賞書畫古玩、吟詩作曲等多種形式, 這種異于他處的文化環境的熏陶成就了明清蘇州園林休閑空間的發展興盛。
對于普通老百姓來說,最簡單的休閑去處就是位于鎮上的茶館;因為只需最基本的消費,所以許多市民整日泡在茶館中。
明清時期蘇州的市鎮發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因為內部經濟結構發生了變化,是內部發展的典型案例,這一點從各種專業性市鎮的興起與發展可見一斑。
隨著產業結構的改變,當地經濟發生了變化,同時引起了一系列相關產業的發展,例如棉布業的發展,引起了染布業、踹布業等的發展。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蘇州市鎮人口結構也發生了質的變化,工商業人口不斷增多,越來越多的人脫離了原來以農業為主,手工業為輔的經營方式,還有一部分甚至完全以工商業作為謀生手段活躍于市鎮上,甚至遠行大江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