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事業的高峰期往往在35歲,但在現實生活中卻是最無奈的年紀,老闆覺得你的工作能力不行,同事覺得你的年紀太大難交流,曾經一度覺得,年齡一旦接近35卻還未事業有成,這輩子已經希望渺茫了。
但是董明珠,1975年在南京一家化工研究所做行政管理工作,36歲才開始接觸空調行業。
任正非,1983年隨國家整建制撤銷基建工程兵,任正非復員轉業至深圳南海石油後勤服務基地,直到35歲才創立華為。
柳傳志40歲才開始做聯想......
馮侖是誰?
29歲時,他是副廳級幹部,33歲辭職下海經商。
曾窮困落魄到連一張火車票都買不起,反手就用3萬元,做成了1800萬的生意,淨賺300萬。
去年,年近六十的馮叔寫了一本書《扛住就是本事》,總結歸納了自己在商海多年的打拼經驗,淬煉出很多獨家的商業思考與認知。
如果你正被工作、生活、健康等各方輪番夾擊,就不妨用文中的方法,試著扛起這3件事。漸漸地,你便會感受到改變,從而賺到更多的錢,日子也越過越好了。
和年輕人不同,35歲的人總會有很多顧慮,前怕狼後怕虎地想了很多,卻遲遲沒有行動。
可你有沒有仔細想過:我到底怕的是什麼?
有一次,馮侖和好友王石去新疆戈壁灘探險。
沒想到天氣太熱,半路車就壞了,手機還沒信號,乾糧和水也差不多用光了……在高溫炙烤的戈壁灘上,一行人陷入了深不見底的絕望與恐懼中。
「人在什麼時候最恐懼?不是沒有錢的時候,不是沒有水的時候,而是沒有方向的時候!」——馮侖
如果知道順著哪條路走,就能走出戈壁,得到救援,即使當時條件再艱苦,人們也不會太恐慌。
真正讓人崩潰的,是那種遙望四周,一片荒漠,似乎那個方向都對,又好像那個方向都錯的絕望。
35歲的人,大都經歷過這種迷茫。
而所謂強者,則是心中有光,眼前有方向的那群人。
一旦有了方向,所有困難便不再是困難,你可以忍、可以熬、可以咬牙堅持,直到走出戈壁,獲得成功!
那,怎麼才能找到方向呢?
在互聯網圈裡,有個概念,叫最小化可行產品(MVP)。
聽起來挺繞,其實就是「小步試錯,快速反覆運算」。
通過「出產品-復盤-調整-再出產品」的迴圈,亦步亦趨地探索出一條正確發展之路。
比如說,有人想拍電影,那就不如從成本較低的網路電影開始。先做出一個成品,投到市場上觀察觀眾的反應,再確定下一步動作。
或者說,你想在單位搞革新,那就不妨選個小科室,從最簡單的改變開始。
如果可行,大家都接受,就繼續推廣;如果遭到抵制,就分析原因,或者轉變方向,或者修訂後繼續試。MVP的方法,既能幫我們節省大量試錯成本,還能精確地測試出最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尤其對于時間、精力、資金都緊張的中年人,非常好用。
馮侖說,東一下,西一下做事,掙不了大錢。
在他看來,少做決策,才是成大事應有的姿態。
其實「減少決策」這件事,是馮侖從怡和洋行主席,凱瑟克先生那學到的。
據說這位老先生的投資回報率比巴菲特還高,自家生意也是做得風生水起。
你可能會覺得,這麼一位牛人,每天得日理萬機吧。
而實際上,他每年除了不忙的工作,還有固定的休假,其中的秘訣就是:多做功課,少做決策 。
比如說,怡和想收購李嘉誠手中的香港股份,經過多次談判,雙方簽訂了一份需要執行26年,每年李嘉誠減持1%,怡和增持1%的協議。
這樣,既避免了一次性轉讓,讓某一方遭受損失,又能讓轉讓順利進行,最後達到雙贏的結果。
「只有一直做那些沒有停下來的事情,一點一點把它完善好,修復好,整理好,事情才會給你最大價值的回報。」——凱瑟克
那麼我們該如何「減少決策」呢?
比如說,你用MVP找到了方向,那就不妨一直做下去,直到它開出花、結了果。
千萬別好不容易定下來了,沒兩天又聽別人說「新風口來了」,便轉身去跟風,推倒一切重新開始。
一來,咱們沒有那麼多時間精力,一遍遍地從山底推巨石上山。
二來,沒有經過深思熟慮而做出的決定,往往會有很多盲點。
也就是說,你很可能會因為改變,而犯錯誤,將自己帶入更糟的境地。
這就需要你具有「靜待花開」的耐心。
所有有價值的事情,都不是短期內就可以看到效果的。
高級人才談年薪,而小時工則只能幹一小時,拿一小時的錢。
耐心,是贏取財富最主要的法寶。
所以,建議你給自己建一個「決策檔案」,把你每次做決定的原因,理由都記錄下來。
下一次,當你要推翻之前的決定時,就拿出檔案來看一看,當初的理由是否還成立。
如果成立,那就不要輕易換賽道。說不定,你已經非常接近成功,只差再堅持一下了呢。
「當你落魄時,最後幫你的人往往不是好人。」——馮侖
在馮侖看來,世界上並沒有「好人壞人」
之分。好人也可能做對你不利的事,壞人也可能會在最關鍵的時刻,伸手幫你一把。
就像《辛德勒名單》中的辛德勒,既讓猶太人在非常惡劣的條件下超負荷工作,又主動出資幫助猶太人,甚至不惜自己傾家蕩產。
所以,你需要帶著「灰度思維」,來看待人情冷暖這件事。
人性是復雜的,世界上的很多東西都並非涇渭分明,非黑即白。
所以,你只有看到「好和壞」之間的大片灰色地帶,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方式。
具體方法是,你可以換到更大的視角,來審視自己遇到的問題。
比如說,單位來了個新人,處處搶你風頭,領導也明顯偏向新人。你該怎麼辦?
把他們都當成壞人,然後想盡辦法和他們作對,讓他們不能好受嗎?
他們能不能好受不好說,你肯定會越來越難受。
其實,只要你能跳出「被害者」
的位置來看待這件事,就會發現,事情還有另外一種解法。新人想要的是認可,領導想要的是業績,而你需要的是升職加薪,三者並不是「針尖對麥芒」的對立。
你完全可以利用他們的需求,給新人認可,給領導業績,然後來實現自己升職的目標。
到了35歲,每個人都會面臨困惑和焦慮。
一方面,事業不斷發展自己已過三分技術之一,最初的夢想我們依然遙不可及,而身上又新增了家庭的重擔;
另一重要方面,很明顯職場對35歲以上問題的人,要求更苛刻,更不可以友好。如果我們沒有學生升到企業管理層,就隨時有被裁的危險。
然而,危機往往是一個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