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經》有三個字,讀懂就是大智慧。人一輩子最好的活法,也藏在這三個字里。
1
靜
《道德經》有言:「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意思是,躁動可以戰勝寒冷,給人送去溫暖;冷靜能夠戰勝狂熱,讓人頭腦保持清醒;
清靜無為,才是天下正道,能保世間太平安寧。
道家講:靜為躁君。「靜」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力量。靜能制躁,一顆平靜的心,可以撫平躁動不安的神經。當你心浮氣躁、怒火中燒的時候,與其向外宣泄不良情緒,不如向內尋求一份清靜。
越是面對人生的緊要關頭,我們就越需要「靜」的力量。
常言道:一動不如一靜。以不變應萬變,才是真正的智慧之道。
老子曰:「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于行走的人,走路不會留下痕跡;善于說話的人,講話不會落人話柄。
聰明人做事,都懂得淡泊寧靜、不露鋒芒。守持住一個「靜」字,既是一種沉穩,也是一種高明。
2
無
《道德經》有言:「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鑿戶腑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意思是,只有當車空著的時候,才能裝得進貨物;只有當房屋空著的時候,才能作為住人的居室。
因此,「有」是實在的象征,代表著現實的利益;「無」則是可用的象征,代表著無盡的可能。
人的一生,往往急于追求「有」的價值,卻又總是忽略了「無」的意義。「有」,就感到滿足;「無」,就覺得虛空。
人之所以寢食難安,大抵總是放不下有無得失。倘若把這一切都拋開,還有什麼能阻擋我們去享受生活?
老子曰:「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明確了「有無相生,無中生有」的道理,方能跨越得失榮辱的藩籬。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以「無為」的姿態,讓自己有所作為;以「無事」的方式,去處理瑣碎繁雜的事物;以「無味」的標準,去品嘗人世間的苦辣酸甜。
你會發現生命原是「本自具足」的,一絲不缺,一應圓滿,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3
常
《道德經》有言:「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于人乎?」意思是,狂風呼嘯,也刮不了一個早晨;驟雨傾盆,也下不了一整天的時間。
誰能掌管刮風下雨呢?是天和地,是自然之力。自然之力尚且不能讓疾風驟雨長久,又何況是以人力而為之呢?
老子曰:「不知常,妄作兇。」"常"即大道運行之規律,自然萬物之法則。
萬物生長永不間斷,不曾片刻停下腳步,一歲一枯榮一枯。萬事也在不斷發展變化: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
世事無常,卻唯獨以「變」為常事。人生的順境、逆境亦如自然更替,不是恒定不變的。
站在天地的視角,人不過是蜉蝣撼大樹,滄海之一粟。
知常則容,當你明白這個道理時,你就會變得寬廣、變得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