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1年,韓山童在潁州發動起義,拉開推翻元朝的序幕。在這風云變幻的年代,有一個叫宋朝用的人帶著兩個兒子宋國興和宋晟,來到濠州,加入了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
當時的宋晟還是個懵懂少年,剛滿10歲。他跟隨父親和哥哥南下投奔紅巾軍,目的只有一個——活命。元軍強大,起義軍處處吃緊,能不能活下來還兩說呢。
一年后,朱元璋這個後來終成帝王的男人也來投奔了郭子興麾下。朱元璋比宋晟大上幾歲,很快就成為郭子興的女婿。宋晟羨慕朱元璋的機遇,但他明白,自己和朱元璋之間有著無法逾越的鴻溝。
1355年,朱元璋攻打集慶時,宋國興不幸陣亡。沒有了哥哥的宋晟頓時風雨飄搖,所幸鄧愈將軍看重宋晟的才干,收他為幕僚。在鄧愈手下效力三年,宋晟練就了一身武藝,也漸漸成長為一名獨當一面紅巾軍將領。
如今回想起那段在鄧愈身邊歷練的歲月,宋晟感慨萬千。要不是鄧愈將軍的知遇之恩,以他的出身,哪里會有今日的成就?
鄧愈是宋晟人生中的第一位悍將教官,通過在他麾下打滾學習,宋晟開啟了軍事生涯的通路。
鄧愈是一個嚴謹認真的人,他絲毫不會因為宋晟的年輕就手下留情,每一次部隊訓練都要求宋晟全力以赴。宋晟也不敢有絲毫懈怠,只要鄧愈一聲令下,他就拼盡全力完成訓練。
三年時間轉瞬即逝,從一個涉世未深的書生少年,宋晟在鄧愈手下逐漸成長為一名嫻熟紀律的軍人。
他練就一身好武藝,也學會了怎樣訓練和指揮一支部隊。這些沉甸甸的本領,是鄧愈一磚一瓦磨礪出來的。
若無這位悍將的提拔重用,宋晟至多就是一個小小校尉。要成就今日的軍事建樹,鄧愈的推薦是第一步。
1367年,朱元璋滅張士誠,命宋晟攻下建寧。次年朱元璋登基,宋晟被封為武德將軍,鎮守建寧。
眼看功成名就在望,誰知1372年,宋晟卻因犯罪受罰,被貶去了西北邊陲的涼州。
據說,那年宋晟回鄉祭祖,不知怎的竟然包下了一條豪華江船,沿途張揚,被告發到朱元璋那里,朱元璋大怒,將他貶職。
宋晟心中郁悶異常。他明明立了大功,卻因為一時糊涂掉進了這趟渾水,前功盡棄,只能灰溜溜去偏遠的涼州報到。
然而,天有不測風云。也許正是這次貶謫,讓宋晟與西北結下了不解之緣。
來到涼州后,宋晟發現這里貧瘠落后,百業待興。于是他展開水利工程,訓練士兵,三年下來,涼州面貌一新。這表現為一個年輕將領而言已經非同小可。涼州的變化也進入朱元璋的眼簾,他決定再次起用宋晟。
當初得知被貶涼州,宋晟心中充滿怨恨。他認為朱元璋此舉是對他所有功勞的踐踏與侮辱。
一條江船而已,值得讓他從身負重任的將領變成西北蠻荒的看守者嗎?
然而命運的安排往往出人意料。來到涼州后,宋晟發現這里物產豐富,只求有心人開發。于是他選擇把心思放在工作上,通過努力來證明自己,而不是怨天尤人。宋晟整頓軍紀,興建水利,組織民眾生產。涼州在他的治理下煥發新的生機。
三年時間轉瞬即逝,涼州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百姓安居樂業,莊稼豐收,城池也修葺一新。朱元璋聽聞變化,大為驚喜。他看出年輕的宋晟確實是個人才,于是決定重新起用他。
也許正是這一次貶謫,讓宋晟與西北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在這里找到新的價值和活力,也成就了後來的軍事生涯。
1382年,朱元璋有感西北商路時常遭到襲擾,命宋晟去攻取西域要沖哈密。哈密遠在西域,道路險惡,想要奇襲并不容易。然而宋晟并未因此而退怯。
他在涼州佯裝整軍待發,然而自己只率領一小部分精銳悄悄越過沙漠。為了行軍迅速,士兵們甚至來不及帶充足的糧食和水。然而宋晟的部隊戰斗意志高昂,所有艱苦都無法擊倒他們。
就在哈密藩王愜意待援之時,宋晟的軍隊忽然殺到城下!不費一兵一卒,哈密就投降了。西域要沖被攻克的捷報傳回京城,朱元璋夸獎宋晟功勛卓著,加封他為右軍都督僉事。
自此,西域商路重新暢通,塞外各族都望風披靡,宋將軍的威名傳遍西北。
出征哈密之前,朝廷內多有牽制之聲。哈密遙遠復雜,要取勝不易。但宋晟自信滿滿,認為此舉絕非難事。他派間諜深入哈密了解虛實,同時佯裝整軍待發,迷惑敵人。
當敵軍以為宋晟正大舉攻城時,宋晟卻早已繞道而行。他選擇的這條小道險峻異常,連水源都十分匱乏。然而宋晟用他的魄力鼓舞將士,大家沒有一個退縮,就這樣完成了艱巨的穿越。
在敵軍毫無防備時殺到城下,哈密城不戰而下。宋晟用智取勝過的勇,讓所有人刮目相看。西域各族也意識到大明軍人的強大實力,紛紛歸順朝廷。
1399年,皇帝駕崩,京城政局陷入混亂。
建文帝要宋晟率軍東進,助盛庸將軍平定燕王叛亂。然而宋晟心中猶豫不決。
他與燕王朱棣并無仇怨,甚至還一起打過漂亮的勝仗。要拿起兵刃相向,實在令他心中不忍。
于是宋晟以軍情未定為借口,一拖再拖,最終還是沒有親手參與這場兄弟鬩墻。後來燕王入主南京,登上皇位,宋晟的這份猶豫也就自然地成為了立功。
1402年,明成祖登基后,宋晟被召到京城,拜為左都督。朱棣很明白,要穩住西北,必須拉攏住這個西北之虎。
于是他將第三女兒許配給宋晟的兒子宋琥,第二年又將第四女兒許配給宋晟的另一個兒子宋瑛,兩家從此結為姻親。
宋晟也確實沒有辜負明成祖的期待。他返回涼州后,繼續鎮守邊關,以老當益壯之威,和敵人對峙。每每戰事緊張之時,朱棣都會囑咐宋晟盡忠職守,切勿離開涼州。
當建文帝的圣旨傳到涼州時,宋晟內心久久無法平靜。他非常清楚,這場兄弟相爭的內戰會使大明蒙受巨大損失。然而奉命出征,就意味著要與昔日戎馬生涯的同袍兵刃相向,宋晟承受不了這樣的痛苦。
于是他用各種理由搪塞過去,不肯輕舉妄動。任由戰火在南方燒得如何洶涌,涼州都堅持自己的安寧。也許宋晟的這份猶豫改變了歷史進程,但他有自己的處世原則。
後來朱棣登基為帝,宋晟的不出征也就成了千載難逢的立功機會。
朱棣明白到要穩固西北,必須拉攏住宋晟這頭猛虎。于是打算以女兒的終身大事來拉近兩家關系。
宋晟一生最讓后人津津樂道的,還是他在涼州的連續大捷。
一次是伏擊大敗北元左膀吳把都刺赤,這也打破了北元試圖南下的野心;另一次就是出其不意攻取哈密,打開西域交通。
這兩場戰役之勇猛、之出其不意,的確令人刮目相看。北元強悍,蕞爾小國料想不到,竟能時常取勝。宋晟確實靠的是軍事才能,而不僅僅是武力。
此后,他又率軍攻克苗寨,平定各路叛亂,威信日益顯赫。雖然西北環境惡劣,卻也因有宋晟鎮守,成為大明最堅固的屏障。
敵軍只要一接近,都要望風披靡,不敢輕舉妄動。
宋晟用兩場漂亮的戰例,加上后續的恪盡職守,徹底確立了自己在西北軍事界的地位。世人為他的勇武喝彩,敵人為他的謀略嘆服。
這樣一位軍事天才,明成祖怎會放過拉攏的機會呢?
把都刺赤這個北元猛將,名震西北,打敗他的難度可想而知。然而宋晟臨敵不懼,佯攻亦集乃路,自己率領輕騎兵直取要害。敵人回援不及,亦集乃路就這樣輕取。宋晟用計取勝,一舉扭轉了北元強勢壓境的局面。
此后哈密城的奇襲更是讓人津津樂道。哈密處在西域,道路艱險難行。宋晟見慣高山流水,沒有因距離遙遠而畏難退縮。他迂回行軍,疾風勁草,以快制敵。
敵人還在城內悠哉,宋晟的軍隊已經殺到城下。
宋晟用這兩仗漂亮的戰例,徹底建立在西北軍事界的權威地位。此后哪怕面對再強大的敵人,大勝的機率也隨之水漲船高。
宋晟的一生是個傳奇,但更難能可貴的是,他的家族延續了他的精神,世代忠心報國。
看似只是權宜之計的姻親,卻讓宋家14代人從一而終,至死不渝。
生在亂世,宋晟并非出身高貴,卻能以才干貴立,在西北開辟一番事業。他的一生交織著時代的潮流與個人奮斗,最終成就卓著的壯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