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初,在雄霸上海灘的青幫中,有這麼一位人物,黃金榮看到他要畢恭畢敬的行禮喊一聲師傅,杜月笙見到更是要磕頭見禮。
此人乃是青幫真正的老大,名叫張仁奎。他是黃金榮的師傅,也是杜月笙的師爺,在青幫中的地位舉足輕重,是幫內弟子敬仰的對象。
在張仁奎的一生中,也算是付出了諸多的努力。不過令人意外的是,在掌握青幫大權后,張仁奎并沒有緊握權利不放,而是將權利交給了黃金榮夫妻二人,自己過了一段作壁上觀的日子。
一路走來,張仁奎經歷了許多。那他到底是如何改變命運,一步一步從社會底層小平民變成了如今位高權重的青幫老大呢?
張仁奎出生在清朝末年時期的一個困苦之家,他自小就沒了父親,為了生存,他的母親只好在一個地主家做長工。
只不過做長工的微薄收入根本不能支撐一家子的開支,這使得張仁奎小時候的生活十分清寒。這時的張仁奎與其他孩子無其他不同,上山下河乃是常事,只為捉些野物填飽肚子。不過他總比別人多幸運了一點,因為他遇到了一位好的師傅,帶他接觸了武術,由此走上了不一樣的道路。
張仁奎的這位師傅名叫沈君,是當地衙門的一個小捕快,也算是擁有一身高強的本領吧。沈君意外發現了張仁奎身體柔韌性極好,且腦子靈活,一看就是個習武的好苗子。便特意將其收為關門弟子,將自己的畢生功夫都傳授給了他。
這個機會對于張仁奎來說是十分重要的,他本人也非常清楚,因此抓住機會,刻苦訓練。在師父的教導之下,很快就有了成果。
漸漸的,張仁奎也在當地武術界有了一席之地。等到他成年的時候,更是成為了家鄉一帶有名的武術大師。雖然年紀尚輕,但卻得到了無數習武之人的追捧。
盡管如此,張仁奎仍舊相信人外有人,山外有山這個道理,從不以自己的武藝作惡,反而是將自己通過武藝取得的一些錢財來救濟那些貧苦的百姓。如此下來,張仁奎在民間也有著極好的名聲。
雖說已經在社會上有了一席之地,但想要在混亂的世道中生存,僅靠著那一身武藝是遠遠不夠的。幸好,屬于張仁奎的機會很快便到了。
那時,張仁奎在家鄉小有名氣后順勢開辦了武館,面向五湖四海廣收徒弟。恰好在這時,在旁人的引薦之下,張仁奎加入了青幫之中。
或許普通人對青幫還有疑惑,疑問這青幫到底是個怎麼樣的組織。其實青幫乃是清朝末年時期的一個社會流派,主要是為了維護自身利益與政府所抗衡。在民國時期青幫發展迅速,一躍成為了上海地區最大的幫派。
在加入了這個幫派之后,張仁奎的地位也是水漲船高的。因為他憑借著自己的硬實力,不僅在其中站穩了腳跟,甚至還得到了幫派眾人打心底里的尊重。
按照青幫的輩分,張仁奎乃是「禮」字輩的,在青幫中的地位極高。若按輩分,就連后面大權在握的黃金榮等人也絲毫不敢與他相提并論。
加入青幫后,張仁奎便依附著青幫繼續著執行招收門徒的打算,他的力量也逐漸強大起來。不得不說,這張仁奎雖說出身艱苦了點,但他后面卻屬實有點幸運啊!
在一次與鹽商的搏斗中,張仁奎獨自一人與數十名敵人交戰,并且還全身而退。事情發生之后,他立刻受到了另一鹽商徐寶山的看重,也因此受到了提拔,甚至在軍隊中也小有地位。
在徐寶山的推薦下,張仁奎很快又前往蕪湖的水師任職。在這期間他意外結識了革命黨人也因此有了其他想法,加入了中國同盟會之中。
此后,張仁奎便開始借助自己特殊的身份在青幫之中宣傳新軍,在新軍之中宣揚青幫。在他的努力下,青幫的實力愈發壯大了起來。
即使如此,張仁奎仍舊感到不滿意。因為這青幫縱然強大,但實際上青幫內部也是有著不同的幫派的。
除了這張仁奎所領導的山東幫派之外,還有三方幫派的存在。雖然他們并不顯眼,但也時常給張仁奎添亂子。張仁奎感到不滿,便趁著自己在軍隊中的地位直接將其他三個幫派統一在了自己的手中。
由此一來,他便成為了青幫真正意義上的老大。這時的張仁奎可以說是順風順水呀!統一青幫還不算什麼,他在政治上也有了極大的起色,竟然被封為了陸軍上將,由此走上了人生的巔峰。
或許是與小時候的經歷有關,張仁奎并不像其他人那樣對權勢有著執著之心,反而是在處于高位之后,對待下屬格外寬容,甚至還會用自己的錢買來食物分發給那些需要救濟的百姓。
而他的這種作為也讓他在百姓中有了聲望,這樣也讓青幫的勢力愈發壯大起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以加入青幫為榮。
不得不說,這就是張仁奎的高明之處了。他敏銳地拿捏了百姓們的心理,為自己塑造了一個仁義善良的形象,確實聰明啊!
每次去青幫前輩府中看望之時,張仁奎也沒有端著架子,反而是表現的畢恭畢敬,不管是誰都挑不出一點差錯。
也正是因為他的上行下效,這使下面的人也紛紛改變自己的做法。就連黃金榮、杜月笙等人也將他當做是榜樣一樣來對待,不管何時對待他極其尊敬。
說來也是神奇,明明實力已經積累到了一定的程度,就連地位已經頗高了,但張仁奎卻從來沒有停止過自己招收門徒的步伐。
到了後來,光是他的徒弟便一度多達3萬多人,這到底又是怎麼回事呢?張仁奎為何一心一意招收徒弟呢?
其實,這就是張仁奎狡猾的地方了。在他看來,亂世之中沒有絕對的地位,不知道哪天自己就失勢了。還不如趁現在多結交一份善緣,多收一個徒弟,也好為自己的今后多找一條退路。
本著這樣的想法,在招攬徒弟的道路上張仁奎越走越遠,但也不可否認他這個做法是極其明智的。就連後來的國民黨領袖蔣介石也曾是他名義上的徒弟,更別說青幫中另外一位掌握大權的人物黃金榮了。
這黃金榮也是在早期就加入了青幫之中,并且也有不少的徒弟。不過此人雖然自稱是「通」字輩,但實際上根本就沒有正兒八經的行過拜師之禮,這也讓他的地位一直處于比較尷尬的處境之中。
黃金榮頗有野心,他不甘心如此,便想了個辦法,想通過拜師給張仁奎的方式來讓張仁奎肯定他的地位。
想清楚之后,黃金榮攜著厚禮前往張仁奎家中看望,他對張仁奎說道:「弟子仰慕先生已久,今日想拜您為師,還望先生給個機會。」
對于張仁奎來說,多認個徒弟又不是什麼大事兒。況且這黃金榮是有著真才實學的,因此他回答道:「極好,我應了你便是。」
就這樣,二人成為了名義上的師徒。每次逢年過節的時候,黃金榮都會拎著大包小包上門探望,見面之時也恭敬的尊他一聲師傅。
就連自己的師傅黃金榮都這樣了,那更別說作為徒孫的杜月笙了。面對張仁奎時,他甚至還需要磕頭行禮。由此看來,在當時的青幫中,這張仁奎具有著絕對的地位。
不過隨著年紀的增長,張仁奎對權勢的欲望也越來越低了,最后他索性將自己的權力下放給了黃金榮夫婦,對他們夫婦二人寄予厚望。
這黃金榮本來就是他的徒弟,如今他把自己的權利交給徒弟,也算是名正言順了。而這黃金榮也沒有辜負師父,在黃金榮的帶領下,青幫的一切也朝著好的一面發展。
縱然已經下放了權利,但張仁奎的社會地位是誰也不能動搖的。在他60大壽壽辰當日,許多名門貴族,社會上流甚至于軍閥大家都來參加了他的壽宴,并送上了厚禮,想要拉攏他。
根據記載,參加壽宴的人達到了600多人,這也足以見得張仁奎在當時的聲望之高。
奈何在晚年的時候,遇到了日本入侵。日本人想要拉攏張仁奎,通過張仁奎的聲望來減少日本進入的阻力。為此,日本人多次打擾張仁奎,不過這張仁奎到底沒有喪失良心,他不愿與日本人同流合污,便將日本人趕出了家門。
卻不料這些日本人不肯善罷甘休,多次騷擾張仁奎。張仁奎沒有辦法與之強硬的抵抗,長時間以來都在忍讓,這讓他積怨成疾,不久就郁郁寡歡因病去世了。
說來也是頗為傳奇,這樣一個風云人物最后竟然被日本人給氣死了。不過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張仁奎也沒有松口,這也算是他為青幫保留的最后一絲尊嚴吧。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