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聽說過「野馬還鄉計劃」嗎?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曾在我國滅絕的野馬終于回到了自己的故鄉!
前段時間,一則名為「我國首次放歸普氏野馬群」的新聞沖上熱搜。這一熱搜讓無數國人激動不已,大家紛紛感嘆幾十年的努力終究沒有白費,可算是放歸了。
但也有不少人納悶,乍一看平平無奇的動物話題有什麼好興奮的,不就是放歸了幾匹野馬嘛!這個想法可大錯特錯了,這不是什麼普通的野馬,而是普氏野馬。
普氏野馬是我國一級保護動物,在上世紀的時候曾經在野外滅絕,此次放歸說明我們把野外已經滅絕的瀕危動物給「復活」了,
這說明復活已滅絕動物是有希望的,這難道不讓人激動嗎?
普氏野馬是顧名思義是一種野馬,至于為何叫「普氏」,這主要是因為發現它的人。
1879年,沙俄的一個名叫普熱瓦爾斯基的探險家來到我國,深入新疆、內蒙等地探險,在一次探險中,他突然看到了不遠處有幾只低頭飲水的馬,起初他以為是誰家的家養馬,便沒有過多留意。
等到他經過這幾匹野馬,近距離看了幾眼之后,他突然意識到了不對勁,這和一般的家養馬一點都不同,體型要小的多,這
是不是一種新的物種呢?
于是普熱瓦爾斯基萌生了想要深入研究的想法,想要抓一只回去。但是兩條腿的人怎麼能跑得過四條腿的馬呢,普熱瓦爾斯基只能眼睜睜的看著這幾匹野馬走遠。
沒辦法,普熱瓦爾斯基只能「回家」搬救兵,準備各類工具和隨行的人員,整裝待發又一次來到了我國大漠腹地。
偶遇野馬是機率問題,費心尋找可就難上加難了,前前后后,普熱瓦爾斯基總共來了三次,只采集到了這種野馬的標本,并沒有捉到活的。
帶回去研究之后果真發現
這種野馬不是家馬,在馬家族中也沒有相同的基因,確認了是一個新的物種。
于是1881年由沙俄一位學者這種野馬正式命名為「普氏野馬」,以紀念普熱瓦爾斯基的發現之功。
普氏野馬和家馬相比確實有很大的不同,普氏野馬或許是在野外生存的原因,其體型非常的不一般,體長能達到兩米一,高約有一米一,體重最高能達到700斤,僅從重量上來看就知道普氏野馬有多壯了。
除此之外,普氏野馬的比例看著也沒有那麼的協調,不如我們常見的馬看著順眼。普氏野馬的頭非常大,但是不長,有點短,還有點圓潤,脖子和頸部比較短粗,只有口鼻處是較為尖一點的。
就耳朵來說,普氏野馬的耳朵又小又尖,這是因為長期在野外生存,快速奔跑需要更小的阻力,所以耳朵要比家馬略小一點。
普氏野馬的毛發和家馬相比區別也很大,家馬頭上和背上的毛發比較密,而普氏野馬的毛發很稀疏,頭上的毛發就像被狗啃了的劉海一樣,長短不一,像是缺了一塊。
普氏野馬的腿相比來說也很短,又短又粗,腿的顏色還不一樣,小腿上邊是灰色,下邊就變成了黑色,人們給親切的起了個好聽的名字,叫「踏青」,算是給這個不協調的腿鍍了一層文化的金。
普氏野馬的尾巴也和家馬有很大的不同,普氏野馬尾巴的尾基部分是短毛,下邊則分布著長毛,就像是一個大掃把一樣,不像家馬那樣,尾巴上的毛發差不多一樣長。
從種種外形上來看,普氏野馬確實是一種獨特的物種
,與家馬絕不能混為一談。
普氏野馬原是生活在我國新疆、甘肅、內蒙古等地的一種野馬,它們喜歡在廣袤的大草原上生活,一群普氏野馬居住在一起,冬季會因為天氣的原因成大群分布,夏季則呈小群分布。
普氏野馬沒有固定的棲息地,它們會不停的移動尋找食物,在冬天它們能刨開厚厚的積雪尋找食物,就算是枯草它們也能勉強下咽。
由于生存地的環境較為艱苦,普氏野馬經常會
缺乏食物和水源,如果再遇到惡劣天氣的話,它們的生命就會受到威脅,所以說,普氏野馬本身就不是一個大種族,它們受環境的制約其實數量本身就不多。這是普氏野馬滅絕的內在原因。
而普氏野馬滅絕的外在原因其實還是因為人類。
從晚清時期普熱瓦爾斯基第一次發現普氏野馬之后,很多國外的自詡為「研究者」的人就來到了新疆、內蒙等地,大肆的捕捉活著的普氏野馬,只為了想要研究這一獨特的物種。
這時候,廣袤的草原、沙漠上就展開了一場「人馬追逐戰」,人類憑借自己所創造出來的工具和所謂的聰明才智,遇到普氏野馬就與其展開一場賽跑,跑得過普氏野馬就
用做好的麻醉試劑將其麻醉帶回,跑不過就繼續蹲守,直到捉到為止。
因此普氏野馬的數量急劇減少,在野外就很少見到普氏野馬的蹤跡了。
除了外國人的捕殺之外,咱們自己國人也得對普氏野馬的滅絕負一定的責任。國人雖然很少有捕殺普氏野馬的,但是人類活動卻大大的破壞了普氏野馬的生存地。
人類為了擴張自己的領土,不斷的向草原、沙漠的邊緣遷移,以前這些地方都是普氏野馬的場子,自打人類來了之后,它們不得不退居「十八線」,不斷縮小自己的生活范圍。
久而久之,那些不能適應這些變化的普氏野馬就含淚離開了這個世界,自此之后,普氏野馬的數量也就越來越少了。
1947年,蒙古西部捕到一只普氏野馬,送到了烏克蘭的動物園,從那之后就再也沒有在野外發現普氏野馬的消息了。
普氏野馬本來是我國的物種,但是除了外國的動物園之外,我國居然一只也沒有,那可讓人笑掉大牙了,我國立刻意識到,這樣不行,必須得把普氏野馬給「要」回來,讓它們繼續在我們的土地上發光發熱。
于是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時候,我國高價從國外的動物園引進了普氏野馬,并且開始了研究和繁育,這個過程異常艱難。
普氏野馬因為被圈養的緣故,已經喪失了它本該有的野性,變成了「飯來張口」的「伸手黨」,如果沒有飼養員的照顧,普氏野馬就會不吃不喝,完全就喪失了獨自生存的能力。
這可愁壞了當時的飼養員,為了讓普氏野馬更好更快的恢復原來的本能,飼養員們一天要喂四頓飯,糧草、水果、蔬菜,每天變著花樣的吃。
終于在1987年,一只普氏野馬的小馬駒誕生,這是自國外引種之后第一個在故土出生的普氏野馬。
自此之后,每年都會有普氏野馬出生,普氏野馬的數量逐漸多了起來。但是好景不長,之后出現過好幾次母馬難產死亡的情況,歸根結底的原因就在與圈養讓這些普氏野馬的身體各項機能下降,體態變得臃腫,從而導致難產。
看到眼前不斷發生的難產悲劇,飼養員們意識到
是時候要把普氏野馬放歸了。
于是在2001年,我國實施了第一批野馬放歸。很可惜的是,這群普氏野馬過慣了圈養的生活,一接觸野外就產生了抵觸的心理,無論如何都不出圈養基地,飼養員們廢了好大的功夫才把這群野馬挪到野外,并且不斷的驅趕它們。
首次來到野外的普氏野馬手足無措,只會圍著飼養基地附近轉悠,根本不敢走遠。看到此情景,飼養員們決定同普氏野馬一起「放歸」,在身后默默的守護它們。
剛開始確實有效果,被放歸的普氏野馬學會了自己找東西吃,自己找水源喝,并且在遇到天敵的時候還會與之戰斗。但是很不幸的是,它們沒有戰勝自然的能力。
被放歸的普氏野馬群因為一場罕見的大雪而損失慘重,飼養員們不得不將它們帶回繼續培養,開始在飼養基地模擬各種野外環境,鍛煉普氏野馬的野外生存能力。
經過幾十年的培養,普氏野馬終于放歸成功。這下它們體內的野性基因被徹底煥發,存在身體里的本能徹底被激發,它們再也不怕無法在野外生存了,野外又再次有了普氏野馬的身影。
從第一次放歸開始到現在,已經陸續有300匹普氏野馬被成功放歸,并且在野外生存的特別好。
普氏野馬的放歸是人類挽救瀕危物種的一次勇敢嘗試,也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最好體現。野外普氏野馬的消失對于我們來說是一大損失,對于大自然來說也是致命的打擊。
通過繁育與放歸,我們真正挽救了這一瀕危物種,重新讓其煥發了勃勃生機。相信在未來,也會有更多的物種被恢復,世界生物多樣性將會得到很好的恢復。
參考資料:1.《國家相冊第四季第25集》普氏野馬放歸2.《普氏野馬「回家」為啥這麼難》科普時報3.《普氏野馬自然放歸!姓「普」的馬經歷過怎樣不普通的歷程?》央廣網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