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晚年,九子奪嫡令整個大清王朝風雨飄搖。為爭奪儲君之位,兄弟鬩墻,你死我活。皇子如果不參與競爭,就會被邊緣化;參與競爭,又難保最后能否活下來。在這場殘酷的政治博弈中,皇子們彼此算計,父子之情蕩然無存。
然而,在這九兄弟中,還有一個與眾不同。他沒有參加競爭,卻最終成為康熙諸子中最長壽的一個。他不僅躲過了九子奪嫡的殘酷廝殺,還在乾隆時期受到重用,一直活到72歲高齡,最終享盡榮寵。他就是康熙的十二皇子胤祹。
胤祹之所以能夠獨善其身,關鍵在于他與生俱來的明哲保身之能。
他深諳皇室爭斗的殘酷,早早地將自己與權力核心隔離開來。
他沒有過多的野心,也就看開了權力斗爭的虛與委蛇。正因如此,他才能在那個殘酷時代全身而退,最終成為一個幸運兒。
康熙的25個兒子里,有9個卷入了那場慘烈的皇位爭奪戰。但更多的皇子像胤祹一樣,并不想卷入這場兄弟鬩墻的血雨腥風。
他們都明白,皇室的殘酷斗爭并不會有勝利可言,進則是死,退只會被邊緣化。參與其中,不過是在高台上跳舞。
胤祹作為最長壽的康熙之子,他的一生,亦是這場九子奪嫡的一個注腳。通過他的人生經歷,我們似乎可以更清楚地看到,這場殘酷的皇室斗爭,到底掀起了怎樣的腥風血雨。
1709年,胤祹出生在康熙四十八年的紫禁城。他的生母萬琉哈氏,只是康熙后宮一個不起眼的定嬪。
定嬪地位低下,無法獨自撫養皇子。剛出生的胤祹就被送到了康熙最寵愛的保姆——蘇麻喇姑那里撫養長大。
蘇麻喇姑是康熙的乳母,從小帶大康熙,關系極為親密。胤祹被送到蘇麻喇姑這里撫養,也就意味著他能更接近康熙,享受到皇帝的寵愛。
果然,胤祹自小就受到康熙的歡心。25歲時,他與九阿哥同時被封為郡王。在九子奪嫡的混戰中,胤祹常常跟在康熙身邊,受到皇帝的信任,處理一些重要事務。
當其他皇子都卷入殘酷的儲君競爭時,胤祹卻似乎與這場風波毫不相干。他靜靜地承擔起康熙交給他的工作,享受著父皇的知遇之恩。
「胤祹乖巧懂事,聰明伶俐,朕甚喜愛他。他生母地位雖低,朕卻不會因此而虧負他。你我師生情深,朕將他過繼予你撫養,自會待他如嫡子孫。」
當年蘇麻喇姑接過嬰兒胤祹時,康熙的這番話語至今仍記憶猶新。多年來,康熙對胤祹的寵愛,充分驗證了自己的諾言。
這樣的恩寵,對于胤祹的人生軌跡有著重大影響。讓他即使在九子奪嫡的殘酷競爭中,仍能保有一定的安全感和信心。否則,以他的出身,本不應得到皇帝如此的知遇。
1712年,康熙的大兒子允礽被廢為庶人,其他皇子蠢蠢欲動,各方勢力開始角力。一個接一個的皇子被迫退出儲君競爭,兄弟鬩墻間卻并無贏家。
1722年,康熙駕崩之際,四阿哥胤禛終于在這場積淀多年的械斗中勝出,繼承大統。
在這場激烈的九子奪嫡中,胤祹作為康熙寵愛的皇子,本可拉幫結派,爭一頭籌。但他左右逢源,既不結黨營私,也從未介入儲君之爭。
面對兄弟們你爭我奪的殘酷廝殺,胤祹保持滿懷克制。他深知皇室的殘酷斗爭并無勝利可言,參與進去只會引火燒身。因此,他一直保持著中立的姿態,直到康熙駕崩。
這樣的小心翼翼保全了胤祹。當四阿哥登基為帝后,曾參與競爭的其他皇子全都被監禁或賜死。而胤祹卻安然無恙,保全了性命。
這正是胤祹小心謹慎的性格使然。他深諳皇室斗爭的殘酷,也看淡了權力的虛妄。對他來說,最重要的還是自己的小命,而非那虛無縹緲的儲君之位。
雍正登基后,朝局動蕩,剛剛即位的他深感威脅。為鞏固權力,他開始清洗異己勢力。
胤祹作為康熙寵愛的皇子,一度遭到雍正的猜忌。雍正二年,他被降為郡王。之后幾年,又屢屢被扣押在宗人府,深受牽連。
被數次降級的打擊,并沒有摧毀胤祹小心謹慎的性情。
面對雍正的猜忌,胤祹更加小心翼翼,克己奉公,終于重新獲得信任。
到了雍正八年,經過這些年的觀察,雍正終于確信胤祹并無異心,將他恢復為郡王,之后又晉升為親王。
乾隆登基后,胤祹已是67歲的老人。但他仍然對工作盡責努力,終于贏得乾隆的信任。直到72歲,他才從宗人府退休。
1770年,胤祹在72歲高齡去世。比參與九子奪嫡的其他兄弟都要長壽近30年。由此可見,他小心謹慎、沉默寡言的處世之道,讓他避開了那場兄弟殘殺,全身而退。
「大哥,我對權勢沒有興趣,只想平平安安地度過一生。望大哥成為明君,像父皇一樣慈愛臣民。」
在雍正即位后不久,胤祹便趁機向大哥進諫。言語中透露出他只想保全性命的心聲。這番言論成功化解了雍正的猜疑,使他重新信任胤祹。
盡管遭遇重重打擊,胤祹還是沒有選擇與雍正翻臉。他明白,與新君主為敵只會招來殺身之禍。相反,低調行事,才是自保之道。許多皇子最終喪命,正是因為鋌而走險,引火燒身。
胤祹一生低調小心,最終成為九子中最長壽的一個。他的人生或許有些驚心動魄,但卻最終迎來了無憂無慮的晚年。
九子奪嫡的殘酷斗爭,讓他看淡了權力的虛妄。也正因如此,他才獲得了后兩朝君主的信任,享盡榮寵。
可見,皇室的血雨腥風終會過去。但唯有審時度勢的智慧,方能讓一個人走過亂世,享有無憂的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