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對京杭大運河的稱謂不一,處于長江以南的流域,一般被稱為「江南運河」。運河的開通,對交通、貿易、經濟都帶來了影響,對于周邊地區的農田灌溉,更是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由于我國東部地區主要受季風氣候影響,農田水利在農業生產中就更具有重要的意義。而江南運河在歷史上除作為江南地區向中央交納貢賦的主要通道外,還作為農田灌溉的水源之一,與周邊地區的農田水利產生復雜的利益關系。
唐宋時期奠定了當前江南地區水網的基本格局,現代水利與運輸的基本矛盾在唐宋時期已突出地體現出來,那就是江南運河的開鑿與運行對周邊地區的農田水利起限制作用,這在災害性天氣發生時尤為明顯。
「太湖平原」作為當時最重要的產糧區。所以太湖流域的農業歷史也是非常悠久的。而江南運河直接滋養了太湖平原,由于地處中國經濟最為發達的長江三角洲,具有極其優越的地理區位優勢,江南運河至今仍是京杭大運河上運輸最繁忙的航道,也是太湖流域農業灌溉用水的主渠道。
太湖地區水利包含的內容非常廣泛,采用方法也因地而異。大致可劃分為太湖流域內部以修筑堤塘的好田為主;沿海地方以建筑防御潮汐的海塘為主,以保護沿海的農作設施。
比如修建長河堰、望亭堰等;下游修支河浦塘,縱橫貫道,以河網調節水流內筑圍岸,構成好田,控制排灌置閘于浦塘于入江、入海口處,以引、控潮水,防泥沙,利排泄。
江南運河開鑿以前 ,太湖地區已經初步建立起了用于灌溉和運輸的水網系統。水利的興修,促成了水運交通的開發,使原來只能依靠天然河流進行運輸的江南各地突破了這種局限,從而促進了江南地區內部的貿易發展,其中賦糧的繳納,農、副產品和手工業品的交換,當時都主要是依靠水運來實現的。
但是另一方面,由于當時的太湖平原地區的人口還未得到外來移民的刺激,當時的中原地區也還未因大規模持續的戰亂而使經濟極度衰落,因此這些用于灌溉和運輸的水利設施相對于后世來講還不多,也還沒有發揮出象后世那樣巨大的作用來。
太湖流域的人工河渠主要擔負著兩種使命,一是運輸,包括酒糧和與外地各項物資的往來;二是灌溉和排澇,以塘、浦等各種灌溉渠道為主要承擔者。
兩類負有不同功能的河渠互相交織、職能重疊,一起構成了太湖流域 的水道網。與當地自然河流的日益束狹所不同的是,太湖流域的人工河渠從無到有,在唐宋時代由少到多,呈現出十分繁密的布局。
地處水鄉澤國的江南運河沿岸地區,地勢低洼,比較容易積水成澇。但由于原始狀態下的自然河流河網密布,使處于低地的積沙能及時地排泄入海,加之眾多的沼澤涵養水源,緩沖了洪水對這一地區的沖擊,因此在精耕細作農業還不發達的時代,原不存在排水問題。江南運河開鑿后,連接了原有的不相連通的幾條運河,使當地的水動力狀況發生改變。
首先是對河流流向的影響。有的由于增加水源的需要而被人為引入運河,改變了流向。唐宋時代為增加江南運河水量,保持其通行順暢,增開了其他等新運河,由于這些新運河是為補給運河水量而開,其流向是由長江等自然河流流入運河,形成與以往自然河流流向相反的逆輻射流向,并通過作為支線的各塘浦進而影響到其他正流向的河流,從而使本區的水網形勢更趨復雜而紊亂,也由此影響到當地農業灌溉系統的布局。
其次是對自然河流入海的影響。太湖流域原有的比較自然的河流流向是以太 湖為中心,向東北、東、東南三個方向呈放射狀流出,這無論從早期的三江入海還是從近代瀏河、黃浦江的流向都可看出這一點。這是由當地特殊的地理形勢所決定的。
再次是成為運河兩岸河流的一道屏障。江南運河主要功能是運輸為主,而運輸就要保證有足夠的水源水量。有時為了保運而在自然河流上游進行截流,使下游或主流河道因來水減少而出現萎縮,而作為泄水口的河流因來水增加,排泄負擔加重,加之以上所講的好田等農業設施以及其他因素的影響,使河道不可能擴展甚至束狹的情況下,勢必造成水溢成災現象。
這種狀況的形成對當地地貌和農業生產產生正負兩方面的影響。一方面吳淞江及諸浦因為水弱無力沖刷,太湖湖底泥沙與海潮上溯的來沙合在一起,產生大量淤積,岸邊往往有沙漲為田,這些沙漲田隨即被迅速增加的人口所利用,并在河邊形成村落,使農業區域擴大,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人口增加和經濟發展對農田和糧食產量的需要。
而在另一方面,沉沙使太湖原來的各泄水道日益束狹或淤塞,使流水不暢。如東北通江的三十六浦只有白茹、福山等二三浦通暢,其余都阻塞不通,東南通海的諸浦也多阻塞。這使得太湖地區水患增加,并逐漸積累到了十分嚴重的地步。往往是往年積水未盡,新患又添。
江南運河開通后,最主要的作用是以「運」為主,切斷了太湖與吳淞江等泄水道之間的聯系,其次才是擔負著一定的農田灌溉的責任。當中央政權為了上層統治者的利益而偏祖于其中之一的時候,這種因矛盾而產生的傾斜狀態必然會導致整個矛盾的失衡和激化,甚至出現兩敗俱傷的結果。
運河的通航和農業用水的矛盾開始于隋唐兩宋時期 ,進入元明清時期則發展到十分尖銳的程度。原因是由于經濟中心與政治重心的分離,通航時間與灌溉時間重疊,以及運河用水占用農業土地。江南運河地處水鄉澤國,雖然來水比較豐富,一般說來水、運矛盾不是很突出,但由于農業的發展,在個別河段和江北的運河一樣面臨著來水減少的危險。
其次,由于運河與灌溉對水源水質的要求不同,在保護酒運的過程中會因不潔水的侵入使用于農田灌溉用水的水質惡化,由此影響到農業產量和農田水利的。
雖然運河與水利之間存在著許多矛盾,但也應當看到,江南運河并不只是擔負著漕運的任務。江南河開通后,太湖水網實際上就逐漸變成了以江南河為入海的自然河流為緯而編織起來的農田灌溉系統。
即使是漕運對于水利而言也并不只是互相對立的關系,它們之間也有相互促進的一面。運與灌之間的關系可以說相互對立又相輔相成。
大批中原士人南遷,許多定居在太湖流域,這一方面提供了充足的農業勞動人口,另一方面也使包括水稻在內的糧食需求大增。這對于江南的開發以及江南運河重要性的提升是一個不小的刺激。
大量好田的出現是以原始的自然湖泊、河流消失為代價的,這樣就使江南運河上起蓄水給水作用的水柜減少,江南運河遭受旱澇災害的緩沖帶減弱。另外農民在江南運河邊種植農業作物,增加了運河淤積的危險性。
因此,農田水利對于江南運河也有積極與消極兩方面的作用,一方面農田水利的修治在客觀上起到了維護和促進江南運河正常運行的作用,另一方面農田水利本身的擴張性又使江南運河面臨淤塞和束狹的危險。這也是中央政府為保證運河通暢而不得不不遺余力地打擊地方水利建設的原因之一。
在江南運河開鑿之前,太湖流域已存在一些運河和農田水利設施。 與當時比較落后的生產力相聯系,數量不多,但為后世江南運河及其周邊地區農田水利的興盛打下良好的基礎。
江南運河和江南農田水利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江南農田水利是江南經濟發展和繁榮的重要保證。江南運河則作為關系到國家經濟命 脈的嘈運運輸線,受到唐宋統治者的極力重視。
由于江南運河的開通,使中央對江南的搜刮更為便利,江南運河的維 護本身工程巨大,使一部分勞力和物力用在江南運河的疏通上,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田水利的建設。
從另一個方面來講,由于江南運河的開通,也使江南與外界特別是中央的聯 系更為密切,交通上更為便利,其經濟發展也更為迅速,這一方面也刺激了當地作為商品和賦稅的糧食以及經濟作物的生產。
江南運河除本身為農田水利提供灌溉水源外,還通過抬高潛水水位等方式使太湖流域原灌溉不到的高田也得到灌溉。
江南運河所帶來的水災頻率增多的負面影響也刺激了纖田等災害應對性農田水利的興起。江南運河在這些方面又是促進周邊農田水利發展的動力之一。
當統治者只是出于一方利益考慮,或者只是看重其中的一個方面而制定出有損于另一方面的政策時,就會使得處于矛盾中的雙方都受到一定的損害。如何在不違反江南運河運輸的前提下,加強農田水利的建設,才能使運河的發揮最大的作用。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圖片或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作者聯系,如反映情況屬實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責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參考并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