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二年(1724年)十二月,雍正皇帝突然宣布,將大名鼎鼎的年羹堯革除官職,追剝軍功,其罪名竟是貪污高達300多萬兩白銀!當時的人無不倒抽一口涼氣,年羹堯平生建樹頗豐,居然私囊竟有這等之多,想必已是富可敵國了。
然而,當內務府開始抄家時,查抄出的家產竟才三四十萬兩,與罪狀中的數額差距巨大,實在令人匪夷所思。時至今日,年羹堯究竟抄出多少家產,300萬兩、100萬兩,亦或才區區幾十萬兩?此事至今成謎。
年羹堯,清朝中期名將,官至兩江總督。建雍正、乾隆兩朝軍功卓著,平定張獻忠叛亂,擊退準噶爾入侵有功。
但在官場上則頗有爭議,為官剛正不阿,與當時多位高官不合,屢屢上書皇帝陳說時政得失,因此結黨營私,遭人嫉恨。
雍正朝,年羹堯官至總督,深得康熙皇帝寵信。雍正登基后,年羹堯數次上書進諫,指出時政弊端,觸怒雍正,遂落得被革職查抄之禍。當年,年僅五十六歲的年羹堯就此一蹶不振,自此一直軟禁于家中,直至八年后病故。
雍正抄家年羹堯一事,當時轟動朝野。年羹堯平生淡泊名利,為官廉潔,居然抄出巨額財富,實在叫人震驚。其中原委究竟為何?家產又抄出多少?一直成為當時的熱門談資。
內務府查抄登門那天,年家已人去樓空。年羹堯得知雍正要查抄自己,早早將家產轉移。
那日內務府查抄,卻毫無所獲。所謂 「羹羹無一物,堯堯在他鄉」,抄家一無所獲的結果,更增加了這則案件的神秘色彩。
直到三年之后,官員這才抄起年羹堯散落各地的家產,上報朝廷。查抄的家產中,有金銀器皿三萬余兩,以及房產、人口、牲畜等,共計價值約三十萬兩。
然而,這與年羹堯被控制的三百多萬兩家產差距甚遠,顯然不可能是全部家產。究竟哪里去了?為何抄家數額比控制的少了十倍之多?此中疑點,令人費解。
雍正顯然也對此感到莫名,下令重新清查。這次清查發現,年羹堯兒子年福曾在年羹堯被捕前,運走了一大批金銀財物到北京城,其數額不詳。
另外,年家還在全國各地藏匿了大量財富,以及無數送往宮廷的珍貴物品。
可為何這些遺騷不見蹤影?深藏不露?雍正命大校戶部與內務府重新清查,企圖找出隱匿的家產,卻仍一無所獲。三百萬兩巨額家產就這樣人間蒸發,詭異之至。
其實,年羹堯抄家一案,最令人費解的地方在于,查抄出的家產數額與年羹堯實際收入嚴重不符。
年羹堯為官40余年,官職高達兩江總督,可謂身家似錦。但其俸祿收入與查抄家產的數額卻嚴重不符。以年羹堯的官職來看,合法收入頂多也就十幾萬兩。哪里來的三百萬兩巨款?實在匪夷所思。
且不說俸祿收入,年羹堯平生作風簡樸,以廉潔著稱。
所有社會關系都表明,其根本不可能囤積如此巨額財富。這更增加了案件的神秘色彩。
稍有頭腦的人都能想到,年羹堯實際上很可能根本沒有貪污三百萬兩。這個罪名極有可能是雍正皇帝陷害年羹堯的嫁禍之詞,目的就是讓年羹堯徹底名裂,從而平息朝野對其的支持聲浪。
如果真的貪污了三百萬兩,以年羹堯的權勢地位,只要稍加隱藏,豈有可能僅查出區區幾十萬兩?
且所謂的「貪污三百萬兩」,此說法本身就站不住腳。以當時的經濟狀況,要在十幾年間貪污三百萬兩,這在物質上根本不可能。
可以說,雍正對年羹堯的指控就是一個政治謊言。其目的只在于讓年羹堯聲名狼藉,從而鎮壓其在朝中的勢力和威望。
至于查抄出的三四十萬兩家產,對于年羹堯這樣的頂級階層來說,也絕不算多。以其權勢地位,合法收入都可達此數額,更何況是非法收入。
這場看似轟動的查抄大案,或許只是皇帝的一場政治表演。其目的就是制造一個「貪官」的假象,以達到打壓異己的政治效果。而年羹堯也成為這場表演中的替罪羊。
何以見得?抄家結束后,這些財產的去向可以佐證這一點。
查抄出的金銀,雍正沒有上繳國庫,而是直接分給當地官員,以「補償年羹堯在當地的虧空」。稍有頭腦的人都可以看出,這只是皇帝分贓的一種手段,目的就是收買人心,并非真的用于補償。
而那些送往宮廷的物件,更是直接被雍正皇帝據為己有。這已不是打貪污的名義,而是皇帝的私產了。
可見,這場所謂「查抄貪官」的大案,其實是皇帝的一場權力表演。
雍正需要打造自己「明君清官」的威信,年羹堯正好成了這場表演的替罪羊。其慘劇人生即將落幕,卻仍被這場表演加劇其不幸。
雍正三年年底,年羹堯在家中軟禁期間病故。臨終前,他對家人說了一句話:「吾生平最錯估這個人。」
這句話背后,是年羹堯作為一個正直官員對皇權的錯估;也是作為一個忠誠臣子對君主的錯估。
他本以為雍正會成為一個賢明君主,卻沒想到陰險狠毒到這個地步。他也本以為皇帝會容納忠諫,卻沒想到忠言逆耳要付出如此慘烈代價。
一生跨越康熙雍正兩朝,年羹堯都沒能看清這兩個看似仁厚的君主骨子里那份驕縱跋扈。直到人生最后一刻,方才恍然大悟。
但為時已晚,悔已無益。年羹堯也只能認命,接受最后的審判。
世人對這個慘烈結局都感到扼腕嘆息。但誰又能料到,這個看似正直的官員,竟遭遇如此命運的悲劇?
這也警醒后人,面對權力,莫要思想簡單。廣開言路,才是真正的忠君之道。
年羹堯抄家一案,至今仍籠罩著迷霧。但無論抄出多少家產,都不能否定這個正直官員一生的功績。
也許有一天,歷史的迷霧會消散,真相終會大白。但年羹堯的悲劇人生,已成為這個時代的一個注腳。
這個注腳警示我們,面對權力要保持獨立思考,而非盲目服務。只有做真正獨立而有思想的人,才能不負時代,不負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