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海南三亞度蜜月的麗麗垮著張臉回來了,大家很是驚訝:「新娘子,你是不是算錯了?你的婚假是10天,不是6天。還有,怎麼去了一趟心心念念的地方反倒不高興上了?」
本是調侃的話,誰知麗麗卻一下子打開了話匣子:「我知道是10天,可是,無論待在家里還是出去旅行,我媽都像個監視器一樣盯著我,再被她無敵連環call幾天,我都要窒息了,你知道嗎,去三亞的3-4天,我媽給我打了310多個電話,我還不如回來上班呢。」
原來,麗麗有個極度關愛她的媽媽,從小到大,麗麗的衣食住行,她都給照顧得無微不至,即使麗麗現在已經33歲了,她也覺得麗麗只有3歲,只要麗麗不在眼前,她都要事無巨細一一過問。
這一次就是如此,為了這次蜜月旅行,麗麗和她老公早就做好了攻略,從人文景觀到文化底蘊,從美食探秘到購物地點,再到酒店、乘車路線,衣著、防曬,甚至各種突發情況都有考慮到。
本來,作為家長,麗麗媽媽只要祝福和偶爾提點就好,偏偏她想要做主導:一開始,她極力反對麗麗外出,說是不安全,見實在拗不過,又說自己也要去,當麗麗提議說,媽媽去,那婆婆也去時,她又不高興了。
最后麗麗和她老公終于去了,還沒到三亞,媽媽就開始了遠程遙控:「到了嗎?還沒啊,那到哪了?坐的什麼車?吃的什麼東西?」得知麗麗有點累,她開啟吐槽模式:「叫你別去,你偏不,累壞了怎麼辦?要不直接回來得了。」
剛到酒店,電話又來了:「住下了嗎?住在哪里?離海邊近嗎?吃得慣嗎?」
第二天一早,電話又來了:「昨晚好睡嗎?我一直擔心你,早點吃了沒?可別餓著。哦,你還沒起床啊,那好吧。」早早被吵醒,麗麗也沒了睡意,一邊想著去哪里趕海,一邊洗漱收東西,臨出門時,把電話帶忘了。
等到麗麗晚間回來,發現手機已經關機,趕緊充電開機,才發現,這一天里,媽媽打了近百個電話,短信微信更是數不清,電話一撥通,媽媽的哭腔就過來了:「囡囡啊,你怎麼不接媽媽電話?我差點以為你被拐賣了,你還是回來吧……」
連哄帶騙,麗麗花了近一個小時,才把媽媽哄好,這份窒息的母愛,連麗麗老公都倍感壓力,看著半小時一次的電話,夫妻倆沉著臉,連夜定票回了家。
麗麗回家后,即使婆家離娘家步行也不過5分鐘的距離,麗麗媽媽也不放心,三天兩頭把麗麗叫回娘家,一會兒說做了好吃的,一會說擔心麗麗睡不習慣,再一會兒又說怕麗麗吃不慣婆家飯菜。
到最后,連麗麗那脾氣特好的老公都不高興了。
聽了麗麗的遭遇,同事們驚呼:這哪是母愛啊,這不是明晃晃的控制嘛,真正的母愛可不是這樣的。
1.該放手時就放手
台灣作家龍應台在《目送》一書中寫道:「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孩子從呱呱墜地那一刻起,就意味著,總有一天,她會離開父母的庇護,獨自撐起一片屬于自己的天地。
在這個過程中,父母要做的,不是阻擋她前進的路徑,也不是事事包辦、件件代替,而是在孩子有需要時盡量鼓勵孩子,讓孩子慢慢站立和拼搏,,只有這樣成長起來的孩子,才會在以后的路上走得更穩更順利。像麗麗媽媽這樣,凡事都要過問的,說委婉點是愛孩子太過,說直白點就是對孩子沒信心,一再的舍不得放手,最后帶來的,可能不是愛孩子,反而是害孩子了。
因此,真正得體的母愛,不是拘束和控制,而是適時的放手。
2.該信任時要信任
無論大人還是孩子,都有想要贏得別人尊重和信任的需求,這是一個人前進的動力,也是不斷取得進步的內在需求。
在這個過程中,人的心性得到磨練,心智得以提升,內在需求也會得到滿足,為了得到更多的認可和信任,孩子會越發努力,越來越自信,在人際交往中也會變得越來越如魚得水。
可是,如果父母一開始就表現出不信任,對孩子的渴望視而不見,哪怕孩子做出了一件非常棒的事也吝于夸贊,孩子的心理也會受傷。
以麗麗這次蜜月旅行為例,說輕點是媽媽關心女兒,怕她應付不了,可是說重點,其實就是媽媽對女兒不信任,不相信她離開了母親也能獨當一面。
可是,麗麗不是3歲,而是33歲的成年人,母親的無敵連環call實在沒有必要,甚至反而可能給麗麗帶來困擾。
因此,真正的母愛,是信任,是相信即使沒有媽媽在旁一一指導,孩子也依然能夠做得很好。
3.該用孩子的時候也別舍不得
經常聽到有媽媽說「孩子還小,他不會」,即使孩子躍躍欲試,也會遭到回絕「你做不好,我來。」
麗麗說,她小時候就是這樣,無論做什麼,媽媽都會拒絕,即使到了現在,很多時候媽媽也會表示「不需要」。
可是,看著媽媽花白的頭髮,她也很心疼,每次遭到拒絕,她也會難過,而一旦母親出現身體不適,媽媽又會吐槽,生的孩子一個也靠不上。
麗麗說,哥哥和媽媽矛盾很深,哥哥幫忙,媽媽會嫌棄,哥哥不幫忙,媽媽又生氣,現在,哥哥都很少回家,一回家就吵架。
麗麗也曾問過媽媽,為什麼?媽媽總說以前擔心兄妹倆做不好,舍不得讓一雙兒女動手,久而久之就習慣了,誰知道,這會兒起矛盾了。
其實,真正的母愛是培養孩子獨立的自理能力,該用孩子的時候也別舍不得,有些東西需要傳承,孩子本就該學,本就該讓孩子動一動,真的沒必要把著不放手。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