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被譽為最像地球的行星,但由于它沒有磁場,火星始終無法誕生生命。
而地球擁有磁場,把來自宇宙中的高能粒子和太陽風轟擊擋在大氣層之外,地球才有了如今的繁榮,不過地球的磁場并不穩定,有時會發生極端的變化,比如磁場反轉,也就是北極會變成南極,南極變成了北極。
并且科學家發現,這種變化似乎是定期出現的。
國際學術期刊《科學》曾刊登過的一項研究表明,地球在反轉過程中會不斷的衰減,最終出現長達一個世紀的地磁空窗期。
在這期間地球的臭氧層會遭受毀滅性的打擊,最終引起全球的氣候驟變,導致物種大滅絕。這并不是聳人聽聞,而是在過去已經發生過,并且未來極有可再次發生的事。地球上除過智人外,還有遍布歐亞大陸的尼安德特人,后者早在智人走出非洲之前,就已經在歐亞大陸生活了20萬年的時間,他們早已適應了當地的環境,但最終卻敗給了晚來的智人。
綜合種種因素后,科學家將原因歸結到了地磁變化。
地磁偏轉會在地質底層中留下痕跡,火山噴發出來的熔巖會攜帶磁性粒子,這些粒子就像指南針一樣,告訴科學家當時的北極處在哪個方位。研究表明,當時的地磁的確出現了偏轉。并且科學家還在沉積物中發現了當時的貝殼杉,這顆樹的放射性14碳水平異常的高,這也恰好與地磁偏轉的時間對應。
由此就可以推斷出四萬年前到底發生了什麼:
當時地球磁場減弱,大量的帶電粒子轟擊大氣,破壞了臭氧層。沒有了保護后,地球的紫外線輻射增強,以至于在任何都能看見絢麗的極光。
被電離的大氣極易出現雷暴天氣,整個地球看起來像末日前的景象。實際上也的確是這樣,在高輻射的環境下,地球上的生物苦不堪言。這次地磁變化不僅導致了尼安德特人的衰落,許多大型生物也因此滅絕。那麼地磁是如何產生的?
一般認為,地球的磁場主要源于地核中的對流效應。地核的溫度達到了6000攝氏度,和太陽表面的溫度相當。如此高的溫度就使得大量的原子被電離,變成自由帶正電的原子核以及帶負電的電子。
其中原子核較重,會沉降到地核核心,電子較輕,會上升到地幔。因此在對流中形成了帶電粒子層。同時地核也在旋轉,使得帶電粒子偏轉移動,從而產生電流,再產生貫穿全球的巨大的磁場。
這樣的磁場并不總是穩定的,在許多因素的影響下,有可能導致地磁的飄移和反轉。
比如地核和地球本身的自轉并不完全同步,有時地球自轉變慢,會影響地核的流動速度和模式。雖然短時間內幾乎可以忽略,但在更長的時間尺度上,就有可能導致地磁的變化。
同時地核的對流變化也會影響磁場構造,當地核的對流速度發生變化時,就會逐漸影響整個磁場,除了地核,外部因素也會干擾地磁的運轉模式。比如當太陽活動劇烈時,會向地球輻射更多的能量。此時就會影響地核和地幔的對流,導致磁極變化。
綜上來看,地磁反轉不是某個單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由多個原因共同導致的結果。研究表明,地磁的反轉周期大約為25萬年。也就是說,每25萬年,地球的南北極就會互換位置。
地磁反轉是一件漫長的事,大約需要1000-10000年左右完成顛倒。在此期間磁場的強度的會大大減少,并且變得極端混亂負責。至少在100年的時間內,地球幾乎處于無磁場狀態。沒有磁場的保護后,地球就像裸露在沙塵暴中的嬰兒。
地球每時每刻都在遭受太陽風的轟擊,它們的秒速高達200km到800km。當磁場不再能偏轉太陽風的帶電粒子后,它們將直接轟擊地球大氣層,使臭氧空洞進一步擴大。
如果再嚴重一點,將會直接剝離地球的大氣層,地球將變成第二個火星。除此之外,來自宇宙的高能帶電粒子會對世界上所有的電子設備造成毀滅性打擊,全球電網以及衛星通訊將陷入全面癱瘓中。
目前,科學家在巴西和南大西洋下的地核中發現了越來越多的反向排列,這正是磁場減弱的征兆。這不禁引起科學家的推測,或許磁場反轉已經悄然開始了,又或許這只是一次簡單的不規律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