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奪去侄子建文帝的帝位時,他也許并沒有意識到,自己開啟的這場「篡位先例」,將在他有生之年引發一場兄弟鬩墻的慘烈權力斗爭。
1402年,朱棣率領靖難大軍進入金陵,建文帝在吳橋投江而亡。朱棣即位,建元永樂。他廢黜侄子,在明初老臣看來無異于篡位。但朱棣卻辯解道,這是「因勢利導」,順應天命。
當年華山論劍,朱棣憑借一身絕世武功力壓群雄,奪得了《九陰真經》上冊。他認為這預示著自己將掌握大明江山。六年后,靖難之役爆發,朱棣如愿以償。
但中間六年的經歷,讓朱棣明白武力奪權的殘酷現實。他為了爭奪武學宗師之位,險些喪命于東方不敗之手。即便奪權成功,也難以平息明初老臣的不滿。
為了鞏固江山,朱棣決心確立嫡長子繼承制,不再出現奪嫡的亂象。作為一個實際的政治家,朱棣明白,想要獲得臣民支持,就必須恪守祖制。如果自己死后,兒子們再為皇位相互傾軋,勢必會引發動亂,削弱王朝國力。
1409年,他立長子朱高熾為太子。朱高熾生性溫和儒雅,深得文臣喜愛。朱棣對他寄予厚望,認為他能繼承自己的偉業,將明朝發揚光大。
然而,二兒子朱高煦與幼子朱高燧并不買賬。他們從小就驍勇善戰、聰慧過人,深得朱棣喜愛。
朱棣曾收養過一對雙生子,還說「如我二子」,可見他有意培養二人成為明君。現在朱高熾突然被立為太子,朱高煦與朱高燧自然心生不滿。
他們認為,自己才是真正的龍種激截,既驍勇,又聰明過人,才配做太子。朱高熾文弱書生氣息太濃,將來怎能治理天下江山?父王眼光太淺薄了。
于是,一場兄弟鬩墻的宮廷權力游戲,就此展開序幕。
朱高熾為人仁厚,并不像二弟朱高煦與三弟朱高燧那般善于權謀。為了打擊朱高熾,朱高煦和朱高燧決定聯手從朱高熾身邊下手。
1409年,他們先是誣陷朱高熾的心腹宦官解縉與邊疆蠻族勾結謀反。解縉平日侍奉朱高熾頗為得力,二人對此心存芥蒂。他們暗中收買解縉身邊的宦官,偽造解縉的信件,使其言辭十分激進。
朱高煦和朱高燧心想,解縉與太子關系密切,一旦被父王認為謀反,太子必會受牽連,聲名受損。以此打擊太子的威信,也為自己奪嫡鋪平道路。
成祖一看解縉的信,果然勃然大怒。他立即下詔賜解縉死罪,并在全朝廷公布此事。
朱高熾得知消息后,痛苦不已,自己最信任的心腹竟遭此命運。他來到成祖面前,苦苦哀求成祖必須慎重處理。
成祖雖然震怒,還是聽取了朱高熾的意見,進行深入調查。經過嚴密調查,這才發現解縉遭人陷害,二王子挑撥離間的心思昭然若揭。成祖怒斥二子,削去他們的俸祿以示懲戒,并安撫受驚的太子。
此事過后,朱高煦和朱高燧并未就此罷休。他們重新部署,偽造朱高熾親筆信件,意圖證明其有謀反之心。所幸這封信被成祖識破,二人陰謀再度失敗。
經過兩次失敗,朱高煦和朱高燧并未氣餒。他們決定玩更大的,直接除去成祖,自己上台。1424年,成祖出巡途中患病,被迫返回京城。
朱高燧見機不可失,連夜與幾名官員密謀,計劃在成祖病重時下毒,偽造遺詔稱成祖改立朱高燧為嗣。為了自保,他還準備殺死知情的宦官。
朱高燧心想,父王生病在床,正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大好時機。
自己若能先下手為強,取得父王的遺詔,便可順理成章地登上大寶。到時太子也只能束手就擒。
但他們的陰謀還是被宦官王瑜察覺。王瑜本對太子忠心耿耿,見朱高燧歹毒野心,將所有的謀劃一五一十稟報成祖。
成祖勃然大怒,立即將謀反者全數拿下正法。而他最寵愛的幼子朱高燧,竟然能鋌而走險,毒殺自己奪權!成祖心如刀絞,想要將朱高燧一起誅殺。
正當成祖準備下罪己詔時,朱高熾跪在成祖面前,苦苦哀求成祖寬恕朱高燧。他分析道,這必定是小王身邊奸臣挑唆,并非其本意。成祖一時間竟無言以對,最終還是心軟,饒恕了朱高燧一命,只是削其俸祿,囚禁在宮中。
1424年8月,成祖駕崩,享年六十四歲。太子朱高熾繼位,改元宣德,是為宣宗。
成祖在世時,朱高燧曾與朱高煦一起陷害自己,甚至還蓄意謀害成祖。正常人遇此恩將仇報的局面,八成會報復。但出人意料的是,宣宗不僅沒有追究,還大大赦免了朱高燧的罪過。
他認為成祖既已寬恕三弟,自己不應再追責。何況三弟還年輕,容易被奸佞蠱惑。作為長兄,他更應該以仁德感化三弟,使其重返正途。
于是,宣宗不僅釋放了朱高燧,還重新封他為魯王,派他擔任山東巡撫。朱高燧跪在宣宗面前,淚水盈眶。
他感激宣宗對自己的寬恕,發誓今后只做忠良之臣,永不再生異心。
這份信任讓朱高燧深感知遇之恩,從此再無謀逆之心,專心為宣宗分憂。宣宗的仁德感化了朱高燧,使他由一個歹毒權謀者,重拾做人本分中的溫暖與滿足。
1435年,宣宗駕崩。太子朱祁鎮繼位,是為正統帝。正如他的名號,正統帝也秉承宣宗的仁政。即使叔父朱高煦謀反造反,他平定后也只是囚禁,沒有加害朱高煦全家。
朱高燧見證了侄子正統帝寬厚仁德的政治作風,也由衷感動。他仿佛看到父王與兄長的風范,在正統帝身上重現。
這份仁德感化了朱高燧,他看到父親與兄長懷柔自己的恩德,對權力的野心也煙消云散。他只想回到封地,培植文才武勇,以報答知遇之恩。
1457年,朱高燧以65歲高齡去世。他經歷了風雨飄搖30余年,終于在兄長和侄子的仁德庇蔭下,得以善終。
當野心和仁德交鋒時,最后贏得勝利的往往是仁德。朱高熾和正統帝并沒有報復的怨懣,才使這場兄弟鬩墻的斗爭落幕。
朱高燧從傲慢的權力爭奪者,重拾做人本分中的溫暖與滿足。這也給后人帶來啟迪,仁愛可以感化人心,讓結局不再只有殘酷的勝負。
而正是宣宗和正統帝的仁政寬厚,感化了朱高燧,使這個本可能殘酷的權力斗爭得以圓滿收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