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父親的王國,母親的世界,兒童的樂園。
父親的脊梁,撐起了一片藍天;母親的慈祥,暖潤了一片心田;孩子的希望,引領了家的方向。
每一個人都有不一樣的角色,若是角色錯位了,或者只懂得索取,不知道付出,那麼家庭就亂套了。
一個家庭最壞的狀況:父親沒有格局,母親只要結局,孩子不能謀局。
01
父親沒有格局。
家庭如棋,父親是棋手。走一步看一步,是滿足當下,走一步看三步,是穩中求進。
作為頂梁柱的父親,操心的是每一個人應該如何發揮作用,自己應該如何去引導大家。在最苦的時候,應該知道如何熬過去。
明朝成化十七年,浙江余姚的王華考上了狀元,接著仕途順利,一路做到了禮部左侍郎、南京吏部尚書等。
俗話說:「一人富,不算富;一家富,才算富。
」有了成就之后的王華,用盡心思培養兒女。他借助各種機會,考驗兒子王守仁。
比方說,一起游玩時,他出上聯——春長。王守仁對下聯——夏半。
當王守仁在官場上得罪了宦官劉瑾之后,被貶到貴州龍場。因此還牽連了王華,導致王華被調任出京城。
去貴州的路上,王守仁被劉瑾派來的人追捕,他挑水,躲過一劫。
面對困境,王華說:「孩子,朝廷委命于你,就有責任在身,你還是上任去吧。」
正因為有了父親支持,王守仁才成為哲學家。思想家、軍事家等。
相比之下,清朝的和珅,就只顧貪財,想要為兒子留下大量的財富,讓其坐享其成,結果和珅自己的入獄,家里的錢財被抄走,兒子也變成了苦命人。
心中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作為父親,若是沒有大的格局,那麼兒女就只學會了吃吃喝喝,在苦難面前,也沒有人引路。
如果把父親比喻成大樹,但是沒有辦法承擔起大樹的角色,不能為家庭遮風擋雨,那麼「樹倒猢猻散」的征兆,就出現了。這樣的家庭,一開始就要做好最壞的打算。
父親是那個默默前行,又走在最前面的人。
不管風雨有多大,都不會退縮。當兒女遇到了風雨時,他還要主動去承擔,并且鼓勵兒女接受風雨的洗禮。02
母親只要結局。
家有三餐、四季,母親是巧手。連房子都收拾不干凈,衣服都懶得洗,家就沒有了溫馨,還讓人寒心。
作為家庭的「賢內助」,母親要把關愛之情,放到每一個人身上,讓所有的人都「賓至如歸」。
有的母親,就像「我要的是葫蘆」里的主角——春天,種下一粒葫蘆種子,當種子發芽了,慢慢攀上了架子之后,就不去澆水施肥了,哪怕葉子被蟲子吃掉了,也不管。到了秋天,葫蘆苗枯萎了,葫蘆沒有看到。
放到現實生活來看,只要看結局的母親,有這樣的表現。
其一,丈夫回家時,不問工作有多苦,事業做到了哪一步,只問收入有多少,錢要趕緊拿出來,全部上交。
如果丈夫沒有賺到錢,馬上機會翻臉,一哭二鬧三上吊。丈夫很累了,還要聽各種抱怨的聲音,因此對家庭失望了。
其二,孩子放學回家,母親不問學習情況,不問吃飽穿暖的問題,只要學習的分數。如果孩子成績不好,母親就會大發雷霆,訓斥孩子。從來不會引導孩子,到底要如何提升成績,讀書的細節是什麼。
其三,她非常霸道,認為清掃家庭的事情,需要丈夫去做,孩子早點去體驗。只要有人顧著家,自己就可以無所事事了。不認為自己要「主動示范」。
不問耕耘,只問收獲,這是把道理搞反了。正確的做法是——擔心好事,莫問前程。只要努力耕耘了,把事情做好了,至于結局好不好,就另當別論,并且事實證明,結局不會太差。
莎士比亞說過:「有德的婦人,即使容貌丑陋,也是家庭的裝飾。」
母親的德行,就是家庭和睦,相夫教子的根本。母親只要結局,說明她習慣了被人伺候,在家里張牙舞爪,不得不知。
03
孩子不能謀局。
家有世世代代,孩子是「火炬手」。從父母手里,接過家庭的火種,若能接得住,就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若是接不住,那就偃旗息鼓。
有多少家庭,父母辛辛苦苦創業致富,建了大房子,到了兒女手里,一夜就敗光了。
秦二世,得到祖輩的家業,天下的錢財都可以由自己支配。可悲的是他習慣了吃喝玩樂,坐上王位之后,揮霍錢財,建立奢華的宮殿,很快就把家底敗光了,位置也弄丟了。
相傳,他在年輕的時候,就胡作非為。在聚會之后,看到大臣們的鞋子,都整齊地擺放在門口,就狠心地踩踏,發泄自己的不滿。
好的家庭,會告訴孩子:「以后的路,要自己去走。」
父母會早早放手,讓孩子去選擇人生,去獨自面對生活。從而,孩子會謀劃自己的人生大局,從而推動家庭的興旺。
培養出了不會謀局的孩子,父母不會得到孝順,反而會被拖垮。等父母過世之后,也許一切都會歸零。
04
如果家庭出現了最壞的樣子,也不要馬上就拆散家庭,而是積極挽回局面。
記住張愛玲說的:「一個有愛情的家庭里面的孩子,無論生活如何的不安定,仍舊是富于自信心與同情、積極、進取、勇敢。」
用愛來解決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父母都愛孩子,父母彼此相愛,孩子愛父母。在愛的基礎上,經過溝通,就能擺正位置,形成共同目標,謀劃百年大計。
記住,一個家庭的趨勢,是父母創造的,孩子推動的,誰都別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