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這部千古文學巨著,其魅力就在于人物形象的豐滿與立體。程高本雖補完了曹雪芹的遺作,但在塑造某些人物時,也出現了與原著脫節的情況。
賈母便是典型。那麼,程高本中賈母不去看望黛玉死亡一事,又該如何看待?我們不妨透過原著的鏡子,找到答案。
林黛玉,這個活潑靈動、聰明過人的姑娘,卻又時常落淚,與世無爭,最終在病魔纏身下死去。這離奇凄美的人生,成為《紅樓夢》中最折射人心的一筆。
在第98回中,大觀園喜氣洋洋,卻也洋溢著隱隱悲戚。
林黛玉病重在床,而寶黛二人卻要在今日成親。
「寶玉,寶玉,你好......」林黛玉在紫鵑懷中掙扎著喊出這一句,便仙逝了。現場只有兩三人,甚至沒有來得及通知其他人。
這突如其來、匆忙倉促的死亡過程,與林黛玉生前的病弱形象完全吻合,也令人痛心。我們不禁要問,林妹妹的死,怎麼就這麼凄涼?親人們都跑到哪里去了?
林黛玉臨終前還惦念著寶玉,可當她病危的消息還沒傳開時,就急急離世了。這突如其來的死亡讓人措手不及,來不及通知賈母等人。林黛玉生前對寶玉情根深種,她的死也成為寶玉心頭永遠的痛。
作為賈家最寵愛的孫女,林黛玉本應該在親人環繞下安詳離世,哪怕不能如愿,至少也要有賈母等人在最后時刻陪伴。
然而現實卻如此殘酷,讓人不禁為林黛玉的凄涼命運悲嘆。
我們必須設身處地為林黛玉想想,一個才華出眾、活力四射的少女,本可長命百歲,但終究敗給了疾病。
她臨終時只有兩三個下人在側,心心念念的寶玉也不知去向。這種悲涼離世的場景令人唏噓不已。
當得知林黛玉死訊之時,賈母正忙著為寶玉的婚事張羅。她不但對林黛玉的死毫無悲傷,還安慰寶玉「古來多是如此」。
這與林黛玉生前獲得的寵愛對比強烈,讓人大跌眼鏡。賈母怎麼能對最寵愛的孫女如此冷酷無情?難道她只將林黛玉當作可以隨意拋棄的棋子?
程高本通過這種手法,極具戲劇性地烘托出黛玉對寶玉情根深種、生死未料的悲壯。但從另一角度看,這也扭曲了原著中賈母這一形象。
我們不禁要問,賈母就真的可以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到這種程度嗎?她與黛玉又何曾是道不同不相為謀的陌路人?
林黛玉生前,賈母視如己出,兩人的關系可謂恩愛非常。哪怕林黛玉有時任性發脾氣,賈母也只是笑納,從未真正責備過她。現在林黛玉病故,賈母竟然絲毫不悲傷,這與以往形成了強烈對比。
按照常理,失去最寵愛孫女的賈母理應悲痛欲絕,哪能見死不救?可程高本中她冷漠無情的反應,讓人對這位慈祖母刮目相看。這扭曲了原著中賈母愛護林黛玉的形象,也難以讓人信服。
作為一家之主,我們期待的賈母應該是臨危不懼,態度沉著,而不是見死不救。她應該在得知林黛玉死訊時,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哀慟不已。
可程高本中賈母的反應卻如此不近人情,難以想象她會對自己最疼愛的孫女見死不救。
若回溯原著,賈母并非如此決絕殘忍之人。在前八十回里,她一直是疼愛黛玉的代名詞。
林黛玉剛到賈府時,賈母便說她是最疼愛的女兒,會將黛玉視如己出。
後來無論遇到什麼美味佳肴,賈母都會留給黛玉同享。
在第二十九回中,張道士探聽寶玉婚事,遭到賈母拒絕,因為覺得寶玉還太年幼。這讓寶黛二人產生了小小芥蒂。但賈母還特意囑咐王熙鳳去查看二人是否和好,顯然她非常支持寶黛。
第四十回中,薛寶釵生日,賈母更是直接讓寶玉當著眾人的面向黛玉求婚。雖然這是戲言,但足見賈母十分認可二人。
在這些細節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慈愛的老祖母,而非程高本中心狠手辣的媒婆。賈母不僅寵愛林黛玉,還一直支持著寶玉和黛玉在一起,對兩人關系極為睿智和開明。
正如這些細節所示,前八十回中的賈母疼愛寵溺林黛玉,支持她與寶玉來往,可以說是無微不至。
她慈眉善目,言笑晏晏,讓人看到一個慈祖母對晚輩的深情。
程高本中,賈母突然180度大轉變,將黛玉拋棄,這戲劇性沖突確實強烈。但站在原著的立場思考,這種突兀的扭曲是難以置信的。
我們必須承認,在創作手法上,程高本做到了「因襲又變新」。但這種新,建立在犧牲原著人物個性的基礎上。
如果我們堅持以原著的眼光來看,就會發現程高本中的某些情節是站不住腳的。以心換心處世,方能公允地評判。
程高本中賈母突變的個性,是為了制造戲劇沖突效果,但犧牲了原著中的人物形象魅力。我們不能簡單為戲劇需要而接受人物被扭曲。應該客觀分析,才能最大限度地尊重原著。
站在原著的立場,我們期待的是一個性情中庸、智慧優柔的賈母形象。將她簡單化為一個殘忍自私的婚事操盤手,無疑是對原著的一種褻瀆。
《紅樓夢》中,沒有絕對正邪的人物,每個都有其復雜的內在世界。
賈母是一個慈愛卻也威嚴的長輩,既有迂腐盲目之處,也有仁厚真誠的一面。將她簡單化為追求「正果」的始作俑者,實在有失公允。
我們不應將程高本當作唯一的參考,而要回歸原著,在多角度思考中發現人物的立體與豐富內涵。這才是我們應有的閱讀態度。
《紅樓夢》中的每一個人物都十分立體豐滿,都有其自身的性格與情感,也都有光明與黑暗的兩面。簡單化刻畫難以展現原著的魅力。我們應該尊重原著,抱持開放多元的視角,才能理解每個人物的復雜與立體。
作為一部人性描寫的精品,《紅樓夢》讓我們看到了每個人內心的矛盾與斗爭。這些人物鮮活生動,令我們拍案叫絕。簡單化的刻畫無法展現人物內心的豐富性。
任何創作都難免有缺憾,我們不應全盤否定,也不能完全樂觀。只有立足原著,客觀分析,才能找到平衡的視角。也許正是人物性格的復雜多面,成就了《紅樓夢》的千古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