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開創大清的開國帝王,皇太極的一生可謂精彩。從最初的奪嫡之爭到登基后對明朝的步步緊逼,這位君主沒有讓努爾哈赤失望,終為滿清打下了赫赫江山。不過,就在皇太極開疆拓土之時,各種政治聯姻也為他鋪平了道路,掃清了障礙。
皇太極在史書中有明確記載的后妃有15人,除了原配夫人鈕鈷祿氏與皇太極離了婚,而且早亡外,后宮則以一后四妃為主。巧的是,這五個女人均出自博爾濟吉特氏,皇后是其中兩妃的親姑姑。還有兩位后妃在入宮前,還曾嫁給過同一個男人,在她們的丈夫過世后,又帶著家底主動求嫁皇太極......
都說「三個女人一台戲」,這五個女人各有故事,也為后宮獻上了一出大戲。
萬歷年間,野心勃勃的努爾哈赤雄姿英發,眼神堅毅,當時葉赫部的貝勒楊吉砮慧眼識珠,堅持將自己年僅8歲的女兒孟古哲哲許配給了他。
嬌妻,權柄,這一切恰是努爾哈赤所需。于是,他在耐心等待了6年后,終于在1588年時迎娶了孟古哲哲。
孟古哲哲擁有女性最美好的品格,她出身好卻不驕縱,有學識卻不自傲,有美貌卻溫柔如水,她像一縷春風吹進了努爾哈赤的心里。
成婚四年后,年僅18歲的孟古哲哲為努爾哈赤生下了第八子皇太極。只可惜,紅顏薄命。成為努爾哈赤大妃的孟古哲哲,卻在29歲那年早逝而亡,傷心的努爾哈赤甚至生殉了四位貼身侍奉孟古哲哲的婢女。
她并非最受努爾哈赤寵愛的女子,卻為努爾哈赤生下了一位優秀的兒子。
皇太極要感謝母親,她無疑是出色的,卻從不肯干預丈夫的政事,溫婉賢惠的她得到了努爾哈赤的信任,自然也愛屋及烏于他們共同的兒子。
皇太極自小就聰慧,更是兄弟中最善于謀略的。當所有兄弟都隨著父親奔波戰場時,年僅7歲的皇太極就已經知道官家了,他打理著家族日常事務,甚至將財政收支管理得井井有條,深受努爾哈赤的喜愛。
孟古哲哲離世時,皇太極不過12歲,從此便開始了與同父異母的兄弟們,共同為父親開疆拓土的人生。
皇太極并非父親最初鐘意的汗位人選,在大浪淘沙之后,卻成為了最優的人選。他在父親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比如,他有8個同父異母的姐妹,先后被父親以政治聯姻的目的嫁人,他的長姐東果格格成婚時不過11歲。
一個背景深厚的女人,便能在那個時代發揮最大的價值。皇太極知道,必要時他也會如此選擇。
提起皇太極和順治父子,有多少人會不約而同地想起海蘭珠和董鄂妃呢?這對父子有身為皇帝的無奈,也有一國之君少有的癡情。
當然,海蘭珠只是皇太極的妾室,皇太極的發妻鈕鈷祿氏,是清朝開國五大功臣之一的額亦都的女兒。兩個人雖非青梅竹馬,也似乎沒有什麼深情可追憶。等到皇太極生命中第二女人烏拉那拉氏出現后,鈕祜祿氏就更沒有存在感了。
據《愛新覺羅宗譜》記載,皇太極是在鈕鈷祿氏生下第三子之后,與其失婚的。不久,這個女人抑郁而終,史書甚至不舍得給她多一分筆墨。
而烏拉那拉氏的結局也沒有好到哪去,作為皇太極的繼福晉,在史料中最后一次出現是在1621年,在為皇太極誕下皇長女之后就失蹤了。有種說法是她被休棄,還有說她是被殺了。要知道,烏拉那拉氏可是皇太極的長子豪格和次子洛格的生母啊!皇太極終究是太過無情了。
總之,無論是出身勛貴的豪門千金鈕鈷祿氏,還是來自海西女真的烏拉公主,這兩個女人都未能得善終,甚至連個謚號都未獲封。
皇太極固然是深情的,只是他的深情要分對誰罷了。
1614年,科爾沁草原上年僅16歲的額爾德尼琪琪格,遠嫁到建州女真,成為了皇太極 的妻子。她就是日后皇太極的皇后——哲哲。
此時的女真并未建國,女真貴族實行的是一夫多妻多妾制,所以,哲哲嫁過去就是皇太極的福晉。
這是一場自由戀愛嗎?當然不是。
自明朝萬歷年間起,女真開始逐步壯大,成為了明朝的威脅,他們的金戈鐵馬橫行女真各部,并且有著昭然若揭的問鼎中原的野心。
后金女真與科爾沁聯姻的目的,就是鞏固政治聯盟。此時的大明王朝卻絲毫沒有意識到,危險已悄然來臨。
萬歷四十二年,哲哲離開草原,踏上了漫漫的奔赴之路。為了表示對博爾濟吉特氏的尊重,努爾哈赤甚至讓皇太極去中途迎接浩浩蕩蕩的送親隊伍。婚禮也是聲勢浩大,儼然就是為了見證科爾沁和女真的深情厚誼。
早在21年前,哲哲的父親莽古斯作為科爾沁的首領,曾率「九部聯軍」合攻努爾哈赤。面對強有力的勁敵,努爾哈赤勇猛抗衡,最終大殺四方,以武力震懾住了各部。此后,努爾哈赤采取恩威并施的手段,以通婚為契機,再次與各部重修舊好。
在哲哲嫁給皇太極之前,她的堂姐就已經邁出了通婚的第一步,嫁給了努爾哈赤。從此,各部頻繁「互動」,也增進了原本破裂的感情。
哲哲嫁過來時,皇太極的發妻鈕祜祿氏已經病故,烏拉那拉氏還備受寵愛。但是,隨著努爾哈赤的不斷壯大,也更加注意與蒙古各部的關系維護,出身科爾沁名門的哲哲,地位也在不斷攀升。
但是,哲哲也面臨著一個難處,成婚后她為皇太極誕下三個女兒,卻始終沒有生下兒子。為了保住博爾濟吉特氏的榮耀,科爾沁又為皇太極送去了一個女兒,她就是哲哲的親侄女布木布泰,即大清未來的孝莊太后。
1625年,13歲的布木布泰重走姑姑的舊路,離開了故土,由哥哥吳克善陪伴,踏上了出嫁之旅。年幼的她未曾想到,此后直到75歲崩逝,她半個多世紀的人生全部獻給了愛新覺羅家。
就在布木布泰與皇太極成婚的第二年,努爾哈赤在寧遠之戰吃了敗仗,最終抱憾而亡,而皇太極成為了眾望所歸的大汗。
隨后,哲哲被封為大妃,即中宮大福晉。而布木布泰則被封為西側妃,即西宮福晉,在后宮中位居第二位。
其實,布木布泰并不受寵,她幸運在自己的出身足夠高貴。因為就在她與皇太極成婚七年之癢時,她的位份就由第二位下降到第三位,而對方不過是皇太極的側妃罷了。這個女子是扎魯特博爾濟吉特氏,并無什麼可講性,此處暫且不提。
不過,真正讓后宮感受到威脅的,其實是海蘭珠的到來。
海蘭珠是布木布泰的親姐姐,年長妹妹四歲,在嫁給皇太極時已經是26歲的高齡了,而她在此之前的經歷幾乎為零。不是她純潔如紙,只是她的過往經歷在史料中只字不提。
僅看哲哲和布木布泰便可知,那個時代的女子出嫁時都比較年幼,真正把自己熬成大齡剩女的,在滿人中甚至找不到幾個。
有著「女真第一美人」之稱的葉赫老女,是史料記載的,出身高貴、品貌卓群卻又晚婚的滿族女子,出嫁時已是33歲的年紀。而且,葉赫老女的晚婚有著諸多因素,也離不開與努爾哈赤的愛恨糾纏。難道海蘭珠的人生比葉赫老女還坎坷嗎?惟一的可能性就是,海蘭珠在嫁給皇太極之前有過婚姻,卻依然受到了獨一無二的眷寵。
1634年,海蘭珠依舊由吳克善陪同,千里迢迢地嫁到了盛京(今天的沈陽市)。自此,三千粉黛無顏色,海蘭珠成為了皇太極的心頭所愛。
1636年,皇太極在盛京登基,建國號為「大清」。隨后,皇太極開始冊封五宮后妃,進宮只一年多的海蘭珠被冊封為東宮大福晉,成為了后宮中僅次于皇后哲哲的女子。
海蘭珠,漢號「宸妃」,「宸」是指帝王住的地方,自此她便永遠住在了皇太極的心里。
皇太極一生數次見證子女降生,唯有在海蘭珠生子時,展露出了前所未有的欣喜。就在海蘭珠生下皇八子僅八天時,皇太極竟然下詔大赦天下,這分明就是想將這個孩子定為未來的繼承人。
所謂情深不壽,寵冠后宮的海蘭珠似乎無法承載這份深情,先是皇八子早夭,而后便是33歲的海蘭珠突然薨逝。
當時,遠在錦州作戰的皇太極聽聞海蘭珠病重的消息,不顧刀光劍影的血海廝殺,奮力地策馬回京。只是,海蘭珠還是沒有等到最后那一眼的深情對望,便絕望地撒手人寰。失去了此生最愛的女子,皇太極心如刀割。海蘭珠生前享受到了最多的恩寵,死后依然享有最大的殊榮。
就在海蘭珠死后兩年,皇太極終于熬不住相思之苦,丟下了萬千俗事和大好江山,猝然長逝。
他雖然獨寵海蘭珠,卻不影響他繼續娶其他女人。或許,在失去海蘭珠之前,他從未意識到,在他的心中,深愛之人比江山社稷更重要。
自秦始皇起,歷代皇帝在登基時,都會以傳國玉璽作為天命所歸的象征。皇太極能夠祭天登基,也正是因為得到了失傳已久的傳國玉璽。而將這枚寶物送到他面前的,卻是一位寡婦。
皇太極稱帝后,后宮有一后四妃地位尊崇,按著位份排序依次是:正宮皇后哲哲、關睢宮宸妃海蘭珠、麟趾宮貴妃娜木鐘、衍慶宮淑妃巴特瑪璪,最后才是永福宮莊妃布木布泰。
我們將時間調回至皇太極稱帝前,統一女真各部剩下了最大的障礙,對方是黃金家族的嫡系血脈,是蒙古第35任大汗——孛兒只斤·林丹巴圖爾,即林丹汗。
出身于黃金家族的林丹汗桀驁不馴,骨子里有著天生的倔強。他與努爾哈赤紛爭數年,最終還是敗給了皇太極。在亡命青海后,卻因病染天花而亡。從此,黃金家族徹底落敗。
但是,林丹汗想不到的是,就在他死后,他的八位福晉紛紛嫁給了努爾哈赤的后人。而他的大福晉和四福晉,還是主動投懷送抱。
林丹汗有八大福晉,大福晉博爾濟吉特·娜木鐘被稱為「囊囊福晉」(蒙語囊囊即漢語中「娘娘」之意),統管阿紇土門萬戶斡耳朵(「斡耳朵」即后宮)。她在林丹汗死后的第二年,便生下了遺腹子阿布鼐。
林丹汗死后,后金貴族對他的八位福晉虎視眈眈,因為她們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土地和部眾,將她們收入囊中等同于擴大了自己的勢力范圍。
就在這時,有個人率先選擇投靠皇太極,她就是林丹汗的第四福晉——博爾濟吉特·巴特瑪璪。巴特瑪璪統管竇土門萬戶斡耳朵,為林丹汗誕下一女。林丹汗過世后,他的部下歸順了后金。
就在皇太極等待眾部朝賀時,他的長兄——大貝勒代善卻提議讓皇太極迎娶巴特瑪璪。
起初皇太極是拒絕的,但是最終還是將其納入了后宮,并接受了她的女兒(這個女孩後來成為了多爾袞的福晉)。皇太極深知,他要像父親一樣把握住政治聯姻的契機,便必須踏出這一步。
巴特瑪璪也很識時務,帶著「嫁妝」——自己的萬戶斡耳朵嫁給了皇太極,并在日后成為了四妃之一。
于皇太極而言,能夠娶娜木鐘才是最優選擇,但是他既然已經收了巴特瑪璪,就不便再娶娜木鐘。于是,皇太極提出了讓代善迎娶娜木鐘的建議,卻被代善一口拒絕。
起初,代善以娜木鐘「無財帛牲畜」為由拒絕了。而后,又以看中了林丹汗的三福晉為由再次拒絕。最后,竟然嫌棄娜木鐘帶著個拖油瓶兒子。代善此舉當然不是為了激怒皇太極,更不是他確實沒看上娜木鐘。他有自己的考慮,娜木鐘勢力最大,權位最大,他這個身份娶了娜木鐘,豈不是留下話柄,讓皇太極起疑心嗎?
隨后,代善和阿巴泰等人勸說皇太極:「多羅大福晉,汗宜納之。」皇太極心中竊喜,卻再三以「于義不和」推辭。
1635年,就在林丹汗過世后的第二年,頗識時務的娜木鐘親率1500戶部民(共計5000人)歸降后金,理所當然地被皇太極納入后宮,并接受了她的兒子阿布鼐。
值得一提的是,娜木鐘「帶資進組」的誠意滿滿,甚至將傳國玉璽也雙手奉上,這也是皇太極能夠繼位稱帝的重要憑據。
不知道各位看官是否注意到了,巴特瑪璪和海蘭珠是在同一年嫁給皇太極的,隨后皇太極又眾望所歸地迎娶了娜木鐘。征服天下的方法有很多,可是皇太極偏偏要通過政治聯姻的方式,哪怕他身邊已有了最心愛的女人。
所以,影視劇中的深情只是演繹,帝王的專情不過就是個笑談。
值得玩味的是,皇太極后宮這五大福晉都來自博爾濟吉特氏,它是成吉思汗的氏族名稱,即孛兒只斤氏,又被譯為許多名稱,博爾濟吉特便是其一。這是一個高貴的氏族,也出了不少名人,皇太極的五位福晉全部名列其中。
但是,任誰也沒有想到,五位福晉排名最末的布木布泰成了最終的贏家。或許,就在所有人都在專心談感情的時候,只有她看準了時機搞事業,最終才能在多爾袞的支持下,扶持福臨登基。
只是,哲哲等四位福晉最終都與皇太極長眠于清昭陵,唯有布木布泰以不想打擾清太宗為名不肯入陵。或許,她比任何人都清楚自己與皇太極的感情深淺,確實不值得在死后再捆綁在一起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