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著自己的兒子登上皇位,僅僅十個月便坐穩了「歷史上最可愛的胖子皇帝」的寶座,并被后人尊稱為一代明君,他就是明朝唯一享「仁」字廟號的皇帝--明仁宗朱高熾。據史書記載明仁宗朱高熾樣貌平平,資質平平,腿腳不靈活,不曾上戰場,唯有體重遠遠超出弟弟朱高煦,那麼他究竟是靠什麼本領能名垂青史?大概是只有他解決了明朝的四難題。
眾所周知,朱高熾貴為皇帝朱棣的嫡長子,然而他卻不曾繼承朱棣身上的驍勇善戰,在外形上朱高熾顯得有些笨重,氣虛體胖,個子不高,長相平凡,還由于「腿腳不便」的原因,一次戰場也沒上過。讀過歷史的人都知道除了朱高熾以外,朱棣還有一個兒子,他便是朱高煦。
兒時的朱高煦因為調皮犯了錯誤,被母親懲罰,哥哥朱高熾見狀立刻為弟弟求情,可頑皮的朱高煦面對母親的鞭打非但沒有絲毫悔過,更是向為自己「說情」的哥哥惡語相向,他認為朱高熾只是在長輩面前惺惺作態,根本不是真正的關心自己;不僅如此朱高煦還十分的好斗,一次在與朱高熾比武時,朱高煦不顧哥哥身體狀況狠狠的將其踹倒,十分不留兄弟情面。
由此不難看出相比于哥哥朱高熾的仁義當先,忠厚老實,朱高煦的好斗與善權似乎更符合當太子的這一標準,因此起初的朱棣更傾向于朱高煦。
然而朱高熾忠厚仁義,心懷天下的性格博得了眼光更加獨到的朱元璋的青睞。據史書中的記載,朱元璋對自己的長孫朱高熾十分器重,甚至和朱標夸贊朱高熾博覽群書有君子氣度,并且天性忠厚善良為人方正,善于守承諾,治理百姓。并希望朱標一定要器重朱高熾,他認為有朱高熾在大明江山必會穩守,而此后的一系列事件也驗證了朱元璋對朱高熾的正確預判。
盡管有著朱元璋這樣強硬的「后台」,并且居于儲位多年,執政經驗豐富,深得大臣以及百姓之心,朱高熾卻依然不受父親朱棣的寵愛,特別是在即位一事上,朱棣似乎猶猶豫豫希望有一個更好的選擇,這個時候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成功助其一臂之力。
盡管對兒子有看法,但朱棣對朱高熾之子朱瞻基卻是十分喜愛,朱瞻基有勇有謀,因為朱瞻基的原因,朱棣最終將權力交付于朱高熾之手,自此朱高熾一心為民,開啟了自己名垂青史的「皇位」之路。
「為帝十月,監國二十余載」。世人只知道朱高熾從朱棣手中接過重任后,在皇位僅僅十個月,然而卻漏掉了很重要的一點,朱高熾早已監國二十余年之久,朱棣在位時對于國事向來是親歷親為,曾多次御駕親征,在朱棣不在都城的時日里,朱高熾自然要擔當起「一國之君」的職責。
在朱棣御駕親征期間,朱高熾深知守好北平的重要性,當時北平地區的兵力將老弱婦孺全部加齊也不過萬人,朱高熾仍然可以穩定北平內民心,眾人積極守城池,在作戰上,光靠「仁義」是遠遠不夠的,朱高熾有自己的大智慧,眼看著「軍事高手」李景隆帶軍攻打北平,人手不夠的朱高熾選擇向城墻潑水,這樣的操作加上寒冷的天氣,使城墻迅速結冰,這一招成功的拖住了敵軍前進的步伐.
.....
朱高熾不僅監國有方,并成功為大明培養了一批又一批賢才志士,朱高熾向來廣納諫言,都說朝中人員需要八面玲瓏,在處理好本職工作的同時,亦是需要處理好與「掌權者」的關系。
當時很多朝中的大臣,即便是有了與皇上不同的看法,或者是意識到了皇上的錯誤,也向來是敢怒不敢言,朱高熾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后,立刻做出了改正的辦法,他專門為大臣頒發銀令為的是,朝中的大臣有諫言的膽識,樹立朝中清風。
另外他十分看重為官者自身的能力,對于有才能,受百姓愛戴的官員,朱高熾向來會給予其更高的職位,同時朱高熾還有著十分開闊的眼界,在自己正式即位后,朱高熾開始為官場注入新鮮的血液,他宣布了年事過高的大臣需「退隱」,為更多年輕且有抱負的有志之士一個大展身手的機會,
當然從朝中「隱退」后的大臣,也受到了朱高熾的優待,這樣為民為臣的君主,可以說是千古無二。
不僅如此朱高熾在監國期間還能夠為前方作戰的部隊,提供強有力的后勤補給,朱棣能夠放心的在漠北征戰也是因為有朱高熾坐鎮后方的功勞。
如果說官場在朱高熾的治理下,愈發的成為國家強有力的后盾;那麼在民眾身上,朱高熾依舊贏得民心,底層的百姓想要有所作為向來需要付出異于常人的努力,朱高熾也注意到了這一點,為了平民百姓也能施展自己的拳腳,朱高熾制定了更加公平公正的科舉制度。
在以往的科舉考試中,南方的學子由于各種因素,常常能夠大放異彩,為了公平起見,朱高熾重新規定了「南六十,北四十」的劃分法則,讓更多不同地區,不同風格的考生都能大放異彩。
面對鳳陽的水災,朱高熾選擇免除賦稅,大開糧倉賑災,墾荒效果不佳時他會親自親歷親為安置2000多名百姓遷徙別地,在朱高熾正式即位后,為了確保稅收的合理性,朱高熾更是常年派人考察百姓的生計,以此來制定合理的稅收政策。
靖難守北平,永樂盛世有他一半功勞, 洪熙休養生息 ,宣德子承父志才有了仁宣之治 一人影響三個朝代 后世冠以「仁」為廟號,自然不足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