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與劉備桃園三結義,情同兄弟,為劉備稱王立下汗馬功。但在曹操東征的時候,關羽曾經敗在曹操的手上,只能短暫投靠在他的陣營之下,因此曹操是了解這位名將的實力的。
水淹七軍威懾中華,是歷史上一場經典的戰役,而實行者正是關羽。那一仗,直接將于禁帶領的七軍全部殲滅,不僅如此關羽還將龐統斬于刀下。
關羽之死,作為敵方陣營的主公曹操會說出什麼話呢?
關羽人生履歷中最輝煌的一段戰績當屬水淹七軍,那一仗將關羽的神勇和謀略抒發得淋漓盡致。
當時因為關羽拒絕把自己的女兒嫁給諸葛瑾的兒子,孫權大怒之下和曹操聯合在一起,派兵前去攻打荊州。
因為突如其來的針對,劉備頭疼不已,正巧諸葛亮獻計:「主公不如先派關羽攻打樊城。如果能將樊城打下來。
便可威懾住敵人。當敵人自亂陣腳的時候,我們即便不做任何事情,他們也會自動瓦解。」
劉備沉吟片刻,覺得在理,下令讓關羽去攻打樊城。關羽是帶兵打仗的一把好手,短時間內便略施小計奪下了襄一陽一,曹操的軍隊不得不退至樊城。
龐統乃曹操營中的一名大將,他得知消息,主動跑到曹操面前,說道:「主公不妨讓我去會會這個關羽。」
曹操看著他,久久沒有答應下來。曹操生性多疑,對龐統這個人心里還是有所顧慮的,龐統此前是馬超的人,難保他沒有二心。
龐統等了那麼久,心里著急,時間長了后知后覺知道曹操在顧慮什麼,連忙趴在地上磕頭,「懇請主公給我這次機會,我敢保證我對主公別無二心。」
龐統頭磕在地板上,鮮血直流,他的眼神真誠,曹操見狀,也就相信了他。龐統是真的想幫助曹操將樊城拿下來。
一得令,立刻回家叫來下人,「給我準備一口棺材,這次我要和關羽決一死戰,不是他死就是我亡。」之后他便帶著人浩浩蕩蕩前往樊城。
開始的時候兩個人不分勝負,龐統假裝不敵,誘敵深入這一招在戰場上屢試不爽,關羽果然中招了,龐統看準機會在暗處射了一支箭,直直地打中了關羽。
眼看著他們就要把關羽斬于刀下,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隊友,與龐統同一陣營的于禁害怕龐統立功,直接將自家大本營建在山谷后面,這樣龐統就算想出兵也出不了。
也就是他們的內訌,給了關羽喘息的機會,此時勝利的天平已經不是往他們那邊傾斜了。
關羽傷好了之后,派人去查看敵方安營扎寨的位置,于禁自作主張,把營地安在了山谷之中,這樣的地形容易形成大量的積水。
如此,關羽就有對策了。恰好當時天公作美,連下了幾天的雨,關羽偷偷摸摸將自己的兵馬全部移到地勢較高的地方,緊接著放水。
水流一下子全部涌入山谷,將龐統帶的兵馬淹進水里,龐統被活捉。關羽念他是一位猛將,對他網開一面,「你要是現在投降,我可饒你一命。」
龐統此次前來,是抱著必死的決心,他不屑的說道:「有本事你就殺了我,我不可能投降。
」
關羽心下惱怒,他還沒有見過戰敗的俘虜那麼囂張的,一氣之下揮刀把龐統殺掉了。這一仗不僅殲滅了曹軍,還將龐統殺掉,令于禁投降。
關羽如此厲害,那他是如何死的呢?又是誰將他殺死的?
關羽大意失荊州,奉命偷襲荊州的主帥正是呂蒙。光聽呂蒙在這個人大家可能不算熟悉,可說道:「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看。」說得就是呂蒙。
這話出自《資治通鑒》卷六十六《孫權勸學》中,早期的呂蒙并不像現在一樣那麼博學,只有一身武力卻無謀略,孫權看出他的缺陷,并指正出來。
剛開始呂蒙不以為意,還用借口百般推脫,可過了一段是時間,他也明顯感覺到自己這方面不足,于是他想盡方法彌補。博學如魯肅也對他的進步連連贊嘆。
呂蒙逼的關羽不得不向南回撤,在路上,關羽猶豫許久,最終還是決定派使者去和呂蒙求和。
呂蒙已經不是曾經的吳下阿蒙,他沒有苛責關羽派過來的使者,還好吃好喝的招待他。雖然荊州已經被呂蒙占領。
但是關羽的部下還有很多親人居住在那里,呂蒙允許他們向家人表示慰問,他們還可以向家人表示平安。
此舉獲得了關羽部下的一致好感,逐漸得他們的心越來越往呂蒙這邊偏,失去將心的主將如何在能夠打勝仗呢?
關羽的將士們逐漸無心打仗,一來二去,輕易的就被敵人打退了,一直退至麥城。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關羽思考再三,派人給孫權發消息,假裝自己投降了。
孫權本來已經相信關羽的投降,并有心把他收入自己的陣營中。
但孫權的心腹吳范并不贊同:「主公,萬萬不可上關羽的當,當初曹操也以為關羽會投降,給了他很好的待遇。誰知這關羽趁其不備還不是跑回了劉備那里去。」
孫權想想也覺得在理,當初曹操給他的待遇多好啊,關羽還不是為了他的兄弟情誼跑回劉備那里,自己可沒有絕對的把握能夠留住他。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關羽留下確實是一個巨大的威脅,既然如此,只能將他除掉了。孫權眼中閃過一絲厲色,他喊來手下潘璋,「你現在前去追趕關羽,務必在途中把他殺死。」
潘璋領命,帶著人策馬去追關羽,一直追到臨沮,潘璋已經早早帶兵在那里埋伏了,最終,關羽連同他的長子被殺死在臨沮。
關羽死后不僅是劉備陣營,對其他的兩個陣營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曹操和司馬懿究竟會說出什麼話呢?
潘璋將關羽的人頭斬下后并沒有送回孫權那里,反而送到了魏國曹操手上。
只因當時孫權的心腹對他說了一句話,「,若您收下了這個人頭,劉備便會將仇恨轉移在您身上,眾所周知劉備與關羽情同兄弟,難保不會傾舉國之力向你報復。」
「那我該怎麼做呢?」孫權問。「您便將關羽的人頭送到魏國那邊去,曹操對關羽之前的背叛恨之入骨,必不會輕易放過他,這樣劉備的仇恨就不會只在您一人身上了。
而且這樣的行為也是變相在向曹操示好,可不是一舉多得?」孫權想想覺得在理,讓人將關羽的人頭送到了魏國曹操手上。
曹操收到關羽的人頭看了許久,最終緩緩的嘆了一口氣,「云長已死,吾夜眠貼席矣。」
曹操這聲感嘆,不是突如其來,早在之前水淹七軍,他就已經見識過關羽有多麼厲害。關羽只要一日不死,便一日是曹操的心頭大患,如今,他終于死了,曹操也松了一口氣。
但在一旁的司馬懿可不這麼認為,他看著那顆人頭一下就明白了孫權的計謀,鄭重的對曹操說道:「此乃東吳移禍之計也!」
曹操一驚,見司馬懿的臉色不像是隨口所說,連忙追問道:「何出此言?」「主公,您現在得到了關羽的人頭,您將會如何處置呢?」司馬懿沒有立刻回答,反問曹操。
曹操沉思片刻說道:「他此前背叛我,就算他現在已身死,我定然不會讓他那麼好過。」
「所以說這才是中了孫權的計謀。劉備與關羽的私交甚好,當初即便您給予他豐厚的待遇,他也毫無猶豫背叛了您。」司馬懿說道。
曹操點頭,司馬懿繼續說道:「所以如今關羽一死,劉備必是悲痛萬分,若您將他的人頭處置了,他必會將仇恨轉移到您身上,那真正的兇手孫權,豈不是坐收漁翁之利?」
曹操聰明,立刻就明白了其中的利害之處,差點就著了孫權的道了,他忙問司馬懿,「所以現在我應該如何做呢?難道要把人頭送回去嗎?」
司馬懿搖頭,「不,孫權將人頭送到我們這里,不就是看準了我們與關羽有仇,篤定我們會對關羽的人頭大肆侮辱,可如果我們不這麼做呢?」
「我們不妨將關羽的人頭收下,讓他風光下葬,這樣劉備對于我們是沒有任何怨言的,他會將所有的怒火轉到孫權身上,我們只需坐收漁翁之利便可。」
曹操覺得此計甚好,立刻安排人著手去辦。曹操得知關羽死后說了九個字,司馬懿僅比他多說了一個字,差距就顯現出來了。曹操僅看準眼前的情況。
沒有深思其背后的含義,如此看來司馬懿更加深謀遠慮,也不愧是能夠與諸葛「臥龍」先生一較高下的「冢虎」司馬懿。
結局當然如他所料,劉備在得知關羽死后悲痛萬分,對殺人兇手孫權恨之入骨,從此蜀吳聯盟徹底崩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