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的社會生活涵蓋面較廣,涉及「構想匈奴」者,多集中在匈奴的居住形式、飲食結構、養老傳統、喪葬習俗,以及衣服發飾等方面。
其中以《史記·匈奴列傳》的記載最為系統。
匈奴地區農業生產的局限性,是漢地稱匈奴乃「無用之地」的重要依據。

但過分夸大自然環境對農業經濟的不利,進而否定匈奴境內不能進行農業種植,則充滿了構想成分。農業作為匈奴的經濟基礎,對其社會生活有著深遠的影響。
西漢時人對于匈奴農業方面的構想性認知,也影響到了他們對于匈奴其他社會生活的看法。

韓安國稱匈奴「畜牧為業,弧弓射獵,逐獸隨草,居處無常」;主父偃引李斯之言曰:「夫匈奴無城郭之居,委積之守,遷徙鳥舉」。
以上觀點都認為匈奴逐水草遷徙,不存在城郭式的定居生活,但實際上并非如此。

匈奴境內有著一定規模的種植農業,那麼由農作物自然生長周期所決定的定居生活,在匈奴社會中必然存在。
匈奴境內已經發現的西漢時期的城址有伊沃爾加、德列斯圖伊、胡日爾德比等多處。

《史記》《漢書》等文獻,記載匈奴境內有趙信城、頹當城、范夫人城等,
衛律也曾建議單于「穿井筑城治樓以藏谷」。
西漢時期,匈奴境內存在城郭是毋庸置疑的,這些城郭往往與漢地之人息息相關。

趙信城雖為匈奴人建造,但卻是供漢朝降將居住的。
但在貝加爾湖地區匈奴時期城址中房屋的特征,發現半地穴式的住宅中存在爐灶,并有類似中國北部火炕的結構與功能,認為這些房子很有可能是漢地之人修建的,但也不排除匈奴定居人口建造的可能。

雖然匈奴境內的多數城郭與漢地之人關系密切,但考慮到文化的交流,部分匈奴人的社會生活習慣不可能不受影響,衛律建城以守之,就是匈奴借鑒漢地經驗修建城池的行為。
另外,從「大匈奴」的角度來說,考慮到匈奴群體、社會構成的復雜性,漢地因素也是匈奴社會的重要有機組成部分,我們在認識匈奴的時候,不能將這部分內容排除出去。

此外,漢地之人對匈奴飲食結構也多有誤解,主要表現為忽略了整個「大匈奴」內部飲食結構的種類多樣性。
從生物學角度來看,在正常生存條件下,現代人類是不可能「唯食肉」的。匈奴境內有農業種植,也有谷物儲存,那麼谷物在其飲食結構中必然占有一定的比例。

西漢前期,漢匈和親之時,漢朝給與匈奴的物資中,谷類數量十分之大。
自呼韓邪單于歸降后,漢朝賞賜的谷物也數目龐大。
除了大量的奉送、賞賜,漢匈關系緊張時期,匈奴從漢地掠奪的糧食更是不可勝計。

無論是匈奴自己要求,還是漢朝主動給予,大量的糧食輸入到匈奴地區,其中雖有部分被作為商品用于草原絲路貿易,但肯定有相當數量為匈奴自身所使用。
這就表明匈奴的飲食結構中確實存在「谷食」現象,并且占有一定的比例。

此外,中行說曾給匈奴老上單于建議「得漢食物皆去之,以示不如湩酪之便美也」,以此避免漢地文化對匈奴社會習俗的改造。
這說明,匈奴十分喜歡漢地食物,凸顯出谷物對于匈奴社會的重要性。

有學者從交換視角進行分析,認為匈奴頻繁入侵漢朝,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匈奴貴族對漢地糧食、米酒、絲織品等存在依賴。
這一結論與余英時等人認為匈奴對漢朝存在經濟依賴是相一致的。

實際上,對漢地物資的依賴并非僅僅限于匈奴貴族,整個匈奴社會都較為需要漢地糧食,這是由匈奴自身以游牧經濟為主的經濟結構所決定的。
考古材料也能證明匈奴社會生活中普遍存在谷食現象。

雖然澤田勳認為諾顏烏拉古墓及貝加爾湖南岸的伊沃爾加城址內發現的大量黍、粟等遺物。
作為家畜飼料的可能性更大,但鑒于文獻記載中如此眾多的谷物輸入匈奴,不能否認匈奴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食用谷物的習慣。

遼寧省西岔溝曾發現屬于西漢文景至昭宣時期的匈奴墓葬,隨葬品中就有石磨盤、杵形器等加工谷物的工具。
北匈奴的墓葬中經常發現有公元前七至三世紀的石臼,與在我國北部地區出土的同種器物類似。

石臼就是用來加工谷物以備食用的工具,匈奴墓葬中出現這類器物,足以證明匈奴民眾是廣泛食用谷物的,并且開始食用谷物的時間遠在西漢建立之前。
漢文帝時期,出使匈奴的使者批評匈奴「匈奴俗賤老」,匈奴社會中,老者的地位要低于年輕者。

漢朝文化的角度來看,這種現象應算是「賤老」,但若從匈奴崇尚力量的民族特性來看,重視年輕人是理所當然的。
根據中行說的描述,匈奴以美好的食物供養年輕力壯之人,其目的是為了提高自身戰斗力以保衛家園,如此方能老少皆安。

有學者指出匈奴生產力低下,若想實現群體生存發展,就需要首先保障青壯年的基本需求,這實際上就是在批判漢地之人以自身倫理道德來審視匈奴的做法。
漢朝使者和中行說之間價值判斷的差異,實際上反映了匈奴和漢朝在文化和社會制度上的不同。

如果說年長之人的社會地位較低還較為匈奴的社會現狀,漢武帝時期逐漸形成的匈奴暴虐老者的認知,則是對于匈奴「賤老」習俗的構想式發揮。
漢武帝對于匈奴「虐老獸心」的評價,實際上是匈奴「無有孝行」的體現。但實際上這種「虐老」的行為可能從未出現過,或者說不是匈奴對待老者的主流做法,而更多是漢地之人對于匈奴無孝行的夸大描述。

匈奴喪葬時和漢地一樣有棺槨和隨葬品,只不過「不封不樹」,此外還要有大量的人員殉葬。由此推斷,這必然是匈奴貴族的葬俗。
匈奴核心民族墓葬的主體特征是石砌墓壁和不高的土石封丘,漠南、漠北地區都發現了一些沒有葬具和封土的墓葬。

這種喪葬習俗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并在漢代早期與有葬具、封土的喪葬習俗共存于漠南、漠北地區。
南匈奴時期,無葬具和封土的喪葬習俗在漠北則逐漸消失,僅在漠南還有保留。

因此,匈奴墓葬「不封」現象也是存在的,但這只是局部現象。
然而由于「不封」現象在臨近漢地的漠南地區長期存在,這或許就給漢地之人營造了一種匈奴墓葬沒有封土的假象。
相對于「不封」的記載,匈奴墓葬不在封土附近種植樹木是較為可信的。

根據學者研究,已發現的匈奴貴族墓群都分布在植被茂密的山谷之中,這些高大的樹木在墓葬形成之前就已經出現了;
墓葬形成之后出現的樹木,也沒有人為種植的跡象,應是種子自然發育的結果。

準確地說,匈奴喪葬習俗應是「封而不樹」,與司馬遷所言之狀況存在一定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