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美國的芯片制裁和打壓非但沒有使我們屈服,反而激發了我們在芯片領域的發展決心。
由此美國更是手段盡出,各種制裁和打壓措施的出台,還聯合盟友不斷升級芯片禁令,在美國的制裁和打壓之下,中國半導體的確受到嚴重的打擊,別的不說,華為就因此從巔峰被打落至谷底。
不久前又有消息爆料,美芯三巨頭正式宣布,表示不再向中國市場提供任何型號的芯片及技術。對此,人民日報發出了震耳欲聾的呼吁:「務必加強芯片自給率,拋棄所有不切實際的幻想!」
中美在芯片領域的博弈
近年來,中國在新興的人工智能、大數據和新能源等領域展現了迅猛的發展趨勢,以至于美國都感到了殫精竭慮,擔心這些高新產業最終被中國主導。在失去了相應話語權的同時,產業競爭力勢必也會驟然下降。
為此,當美國知道我們在半導體領域對于國外企業具有極大的依賴性后,他們便使出了各種層出不窮的限制性舉措,一直都在芯片領域極盡打壓和遏制之事。華為和中興在美國的制裁中首當其沖,它們在5G通訊技術上的發展一度陷入了困境。
此時,美國更是以立法的方式出台了各種貿易保護主義的政策,以此來阻隔和限制中國獲得高端芯片的機會。與此同時,美國還糾集了一眾芯片圍剿盟友,大肆地煽動中國產業升級所帶來的威脅和風險,荷蘭ASML、日本凱俠和韓國三星等企業均位列其中。
當然,限制中國獲得先進制程的芯片只是美國其中一個目標,另一個目標則是收割盟友的芯片市場,他們一邊鼓動盟友的芯片巨頭退出中國市場,一邊又指示本國的芯片企業進華布局,一進一出,美國的中低端芯片也大為受益。
以目前的發展趨勢來看,未來的產業競爭大機率離不開大數據、人工智能和新能源等領域,美國的遏華舉措無疑是基于長遠利益所定下的基調。為此,中國也并非坐以待斃、不為所動,我們在制裁的那一刻起便陸續地行動了。
中芯國際一馬當先,率先在天津投資了28nm晶圓廠,投資金額達到了75億美元。
中芯國際表示,他們的投資建廠行為將陸續地付諸于全國其他地方,屆時,中國自產的芯片將得到極大的貨源補充。
幾年時間下來,中國的芯片企業也取得了良好的發展效果。我們近來減少進口的美國芯片數量達到了驚人的730億顆,中低端芯片的自給率基本上達到了70%以上。反觀那些揚言退出中國市場的外國芯片企業,日本尼康的凈利潤下跌幅度達到了78%,美國英特爾的裁員占比達到了20%,AMD的市值更是在短期內蒸發了上百億美元。
毫無疑問,這些外國芯片企業所蒙受的巨大損失都是中國反擊的結果,在中企的不懈努力和艱苦奮斗之下,我們基本上能在中低端芯片領域中做到了自給自足,由此,外國芯片企業才無法從中獲益。這是中美在芯片領域進行博弈所帶來的胡蝶效應,連帶的效果是驚為天人的。
中國的反擊接連上演
在中低端芯片領域的國產化取得突破性的進展后,中國的反擊顯然在不斷地上演當中。首先,中國進口芯片的數量下降已經對外表明,中國的「逐客令」已經下發了,那些趾高氣揚的外國芯片企業是時候自覺地退出了。
退出中國市場后,它們不但失去了全球范圍內的最大客戶,而且還會面臨著中國芯片企業的全面壓制。當中企滿足國內的中低端芯片需求后,龐大的中國制造能力勢必會令之出現產能過剩的情況,大量堆積的芯片勢必以低價的方式涌入國際市場,原有的外企將面臨著巨大的價格戰壓力。
其次,中美芯片企業已經到了全面交惡的階段。當中國在中低端芯片領域中全面地攻克后,美國芯片巨頭所感受到的壓力顯然更大了,它們此前只是限制了高端芯片的對華出口,并沒有阻隔中低端芯片的正常貿易。
但很顯然,高端芯片的需求終歸還是比較有限的,全球大部分國家對于中低端芯片的需求仍舊十分旺盛,美國芯片三巨頭的主要營收也分布在中低端芯片領域當中。當中國這個最大的「需求者」慢慢地自給自足后,他們的利益注定會大受損傷。更恐怖的是,中國可以借著龐大的制造能力壓低芯片的價格,過去享有的壟斷價格將不復存在,一切溢價都煙消云散。
當美國限制了高端芯片的出口、中低端芯片又難以招架時,中美芯片企業的全面交惡自然會如約上演。如今,美國芯片三巨頭基本上已經氣急敗壞,揚言要全渠道地斷供對華的芯片出口。
最后,中國的反制舉措也在慢慢地施展。前段時間,鎵、鍺這兩種金屬礦物便被我們限制出口了,這對于外國芯片企業的發展是一個重創,韓國三星、日本尼康、美國高通等企業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可以說,中國的芯片反擊完全是被動進行的。若美國沒有全力地打壓和遏制我們的發展,我們勢必還會對他們的芯片具有極大的依賴性,雙方的貿易也將保持著良好的狀態;但很顯然,美國的一意孤行破壞了固有的格局,一切后果都將由他們承擔。對于我們自身而言,拋棄幻想、加強自主研發能力便是最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