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社交的「籌碼」?
有兩種形式。
第一種:人品,善良,對他人的請求來者不拒
這個籌碼,并不會為你帶來什麼實質性的利益或幫助;
時間久了,你在社交中甚至會變成旁人眼里的「老好人」。
反正你也不會拒絕,別人說什麼你就接受什麼;
別人跟你提出了什麼請求,你都樂意幫助。
到最后,你在別人眼里,也就沒有了尊嚴;
他人不會因為你的幫助而對你好,只會因為你的「老好人」而輕視你。
第二種:能力、資源或社會地位
人脈的本質是什麼?
是價值互換,是各取所需。
你要麼有錢,要麼有能力,要麼有比較高的社會地位,或者你背后的家庭條件很好。
這些都是在社交中,能讓你占盡優勢的因素;
你會發現,當你有錢,有能力的時候,即使你不主動社交,也會有一群人來主動找你。
「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就是社交的真諦。
比如:
你跟朋友從小一起長大,如今快到了成家立業的年齡。
你追求事業,想要婚姻;
他無欲無求,享受快樂的生活。
他每天想跟你混在一起,經常去你家蹭吃蹭喝蹭住;
短時間內你能接受,時間久了你還愿意接受嗎?
即使關系再好,一旦失去了邊界感,關系也會產生矛盾,出現問題。
每天聽同一首歌,吃同一道菜,你會膩嗎?
在你的圈子里,如果周圍的人都比你厲害,比你事業好,比你家庭好;
這個時候,可以把他們當成追趕的目標,激發你的行動力和潛力;
學習他們的思維,學習他們的社交模式。
當你的圈子里,過得不如你的人更多;
這個時候,一定不要表現優越感;
即使你確實很厲害,各方面都要比他們好,也不要表現出來。
你可以控制自己的欲望和嫉妒,但周圍的人,卻未必能控制嫉妒心。
心理學上有個著名概念,叫「150定律」。
意思是:
人們這一生,最大限度,最大能力范圍內所能維持的關系,是148個人;
四舍五入,就是150個人。
事實上,大多數人的精力和能力,最多維持幾十個人,就已經感到疲憊了。
所以,不要把有限的精力,用在多余的,無意義的社交上。
有幾個能經常聊天的朋友,有一些事業上來往的人脈,有一些經常聯系的親戚,就足夠了。
在社交中,一定記住這個真相:
談錢不會傷感情,還會讓你們的關系更穩固;
說談錢傷感情的人,都是喜歡占便宜的。
什麼叫「學會談錢」?
一起吃飯,喝酒,這次你請我,下次就該我請你;
一起組局,誰私自帶來不認識的人參加飯局,誰就應該負責買單;
關系再好,借錢也應該跟對方約定好「還錢的日子」;
可以給對方幫助,但不要總是給他幫助;
可以救急,但不救貧。
「斗米仇,升米恩」,在任何時候都有意義。
結束學生時代之后,人就應該換一種方式去社交。
別人請你去他家吃飯,你要空著手去嗎?
一次兩次可以,時間久了,別人也會心中不愉快。
他會覺得:「你每次就這樣空著手來,就是不尊重我;我好酒好菜給你吃喝,臨走還送你一些禮物,你不應該提著禮物來家里嗎?」
對方家里有老人,就給老人準備點補品;
家里有孩子,就給孩子準備一些玩具,書籍。
身份不同,關系不同,送禮也是有講究的。
比如說:
焦慮暴躁的人:
因為一句話,他就會大發脾氣;
因為一件小事,他就跟別人產生矛盾,恨不得打一架;
面對不如他的人,他重拳出擊;面對比他厲害的人,他唯唯諾諾。
全身都是負面情緒的人:
這類人有個典型特征:情緒黑洞。
跟他們在一起,大多數時間,你都是在聽他傾訴負能量;
你本來心情很好,可跟他聊天之后,好心情就消失了。
對家人態度很差的人:
倘若他對家人脾氣態度特別差,對外人脾氣卻很好;
這樣的人,也要遠離。
如果一個人連家人都不愛,他還會真心對誰好呢?
無論跟誰相處,學會贊美,會讓你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贊美他的長相,贊美他的身材;
贊美他的穿著打扮和氣質;
贊美他的能力和事業;
贊美他為家庭,為關系的付出。
重點在于「捧」,基礎是「真誠」。
心理學上講:
被認同,被欣賞,是每個人內心深處最真實的情感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