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的人類因為感覺不到地球自轉,所以把地球當成了絕對靜止的參考系,并在腦海中構想出了一個以地球為宇宙中心的世界,即地心說。
後來隨著科學的進步,人類漸漸意識到了不是日月星辰在繞地球轉動,地球也不是宇宙的主角,包括地球和太陽在內的太陽系天體,其實都在繞著太陽系內質量最大的太陽公轉,因為太陽的質量最大引力最強。
然而牛頓作為第一個將引力進行歸納總結的物理學家,卻礙于當時的限制,而沒能搞清楚引力的本質是什麼,
也就是說牛頓并不知道引力是怎麼產生的,只能籠統的把引力當成有質量物體的固有屬性,即萬有引力。
直到牛頓去世后的數百年,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愛因斯坦才用相對論進一步描述了引力和空間的性質。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認為大質量天體可以凹陷周圍的天體,也就是說太陽憑借其自身的質量把太陽系空間壓出了一個凹陷,所以太陽系的天體才會繞著太陽旋轉。
同理,既然地球是因為太陽的質量最大引力最強才繞太陽公轉的,那麼太陽本身也會自動繞銀河系內質量最大引力最強的天體公轉。
那麼根據相對論銀河系中心一定會有一個超大質量天體產生引力,從而讓太陽穩定繞它公轉,并且還不是太陽這一顆恒星,而是銀河系內數千億顆恒星,還得把銀河系的幾條旋臂緊緊束縛在一起,這個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天體就是超大質量黑洞人馬座A*。
科學家們測算這個黑洞質量是440萬倍太陽質量,其史瓦西半徑更是達到2400萬公里,也就是說它是一個直徑4800萬公里的巨型黑洞。
其實單靠這一顆黑洞是無法掌握銀河系的,這顆黑洞真正影響的其實是中心區域些步入老年的恒星,大部分都是致密的白矮星和球狀星團,這些球狀星團們和超大質量黑洞一起組成的引力聚合體,共同維持著銀河系的運轉。
以前還總有人認為太陽系在銀河系的郊區,所以無法找到外星人,也很難被外星人找到,但事實上銀河系中心區域的強輻射更不適合人類這種智慧生命的存活,多虧了太陽系的位置足夠偏僻,我們才能發展出文明。
除了黑洞和球狀星團外,銀河系中還存在著大量的我們看不見的暗物質,這些暗物質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銀河系邊緣的恒星沒有被甩出去,
暗物質也促使著銀河系保持現在的形狀旋轉,在星系天文學中暗物質就是星系內的粘合劑,它廣泛分布在星系內外,保持著星系的基本形狀。
銀河系之上的天體系統被稱為本星系群,本星系群之上是本星系團,然后是超星系團,最后是宇宙長城和網狀結構,而組成這些結構的基本單元就是銀河系這樣的星系,正如組成銀河系的基本單元是太陽這樣的恒星一樣。
至于地球則完全是宇宙中一粒灰塵,人類文明非要說的話,只能算是灰塵上的細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