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永樂八年(公元1410年)正月,明成祖朱棣率軍北征蒙古。當年五月,朱棣率軍渡過飲馬河,連戰連捷。蒙古可汗本雅失里被打得丟盔棄甲,連夜奔逃。朱棣拍馬直追,明朝大軍一直追到斡難河,方才停止追擊。
斡難河,曾經是成吉思汗發跡的地方,縱馬于此,朱棣感慨萬千。在朱棣心目中,有兩位大明朝的英雄,本不該死在這片草原上,一位是「靖難第一名將」丘福,另一位則是「大明朝的蘇武」郭驥。
丘福作為靖難四公爵之一,名氣很大。而郭驥,對大多數人來說,是一個陌生的名字。
在筆者心目中,郭驥的偉大不輸給任何一位外交家,他是一位堪比漢朝蘇武的人。他被扣留在中亞13年守節不屈,不辱使命,郭驥本應該像蘇武那樣安享晚年,然而,他選擇再次履行外交家的使命,最終慘死在蒙古,讓人扼腕。
本文,筆者將和大家分享這位大明朝的英雄——郭驥。
在講郭驥的事跡之前,筆者先介紹一下歷史背景。
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會見了一位特殊的客人。此人名叫哈菲茲,自稱來自西察合台汗國,他受該國駙馬的派遣,給大明朝進獻15匹馬和兩頭駱駝。
由于路途遙遠,朱元璋并不知道西察合台汗國已經滅亡,他也不知道這位駙馬到底是何許人也。但朱元璋認為,在北元未滅的情況下,能和控制西域的蒙古諸汗國保持良好的關系,不失為一種良策。于是,朱元璋命禮部接待哈菲茲一行人,并「賜以白金一十八錠」,然后才將人送走。
次年,朱元璋派名將藍玉率軍15萬北征,在捕魚兒海大破敵軍,徹底摧毀了北元政權。
藍玉此戰俘獲近十萬俘虜,其中,有一支來自撒馬爾罕的商隊,撒馬爾罕即原西察合台汗國的首都。朱元璋考慮再三,最終決定釋放這支商隊,算是還了那位遙遠的駙馬一次人情。
其實,朱元璋不知道,那位所謂的「西察合台汗國」的駙馬,實際上就是後來短暫征服歐亞大陸的帖木兒。
帖木兒出身于突厥化的蒙古部落巴魯剌思部,他的祖先和成吉思汗是同族,但他并不是成吉思汗的直系后代。帖木兒是個典型的投機者,他利用東察合台國和西察合台國之間的矛盾,從中獲利,他又利用蒙古軍的名義恐嚇別的部落,又用伊斯蘭教徒的身份拉攏穆斯林。按時間算,藍玉北征歸來時,帖木兒已在18年前利用駙馬的身份奪取了西察合台汗國,建立了帖木兒帝國。只是,由于相隔甚遠,朱元璋并不清楚這些。
既然帖木兒已經如此「強大」,他為何要派人給朱元璋送馬匹和駱駝呢?這是因為,正在帖木兒擴張領土時,他一手培養的金賬汗國大汗和他反目成仇,而俄羅斯民族也在南下作戰。正在帖木兒兩面作戰時,他又聽聞遠在東方的大明朝打敗了北元(洪武二十年朱元璋派馮勝北伐),他害怕明朝借機會收復漢唐所屬的西域故地,更不想同時面臨三個強敵,因此才派人向明朝示好。實際上,按照帖木兒的脾性,大明朝他還「不放在眼里」,派人給朱元璋進獻禮物,只是權宜之計。
沒想到,這樣的做法,引起了朱元璋的誤會,朱元璋認為這個西察合台汗國的駙馬還比較「識趣」,便有了交往的打算。
到了洪武二十七年,帖木兒對金賬汗國的戰爭進入最緊張的階段,帖木兒對明朝的「忽悠」則進入了極致。
這一年,他派遣了一位叫矢比力矢的使者來到大明,向朱元璋進獻戰馬300匹,并且上了一道貢表:
恭惟大明大皇帝受天明命,統一四海,仁德弘布,恩養庶類,萬國欣仰……
在貢表中,帖木兒姿態極低,說自己雖然在萬里之外,但卻恭聞大明皇帝的圣德。「臣無以報恩德」,對大明稱「臣」。
千穿萬穿馬屁不穿,他的這招馬屁,拍得朱元璋內心十分舒坦。朱元璋覺得,人家都這麼識趣了,自己怎麼也得派使者去慰勞一番。于是,郭驥便出場了。
當時,西域戰亂不斷,大臣們都不愿意去。朱元璋只得挑了2位年輕人帶隊,一人名叫傅安(禮部給事中),另一人便是郭驥(四夷館通事舍人);另外,還有兩人分別是宦官劉惟和御史姚臣。
很明顯,這支隊伍,以傅安和郭驥為首。
傅安代表朝廷和禮部,而郭驥通曉蒙古語和波斯語。
除此之外,朱元璋還派1500名士兵護衛他們,加上上百車禮物,出使的隊伍浩浩蕩蕩離開南京,前往中亞。
「置身囹圄一何傷,羯羝聲聲欲斷腸。」傅安、郭驥一行人遠離故國,雖然他們已經做好了最壞的打算,但沒想到的是,漢朝蘇武的事跡在他們身上重現了。
傅安、郭驥等一行人出發之時,正是洪武二十八年初(1395年),此時,帖木兒正在而今的格魯吉亞一帶進行殘酷的屠殺和破壞。為了避開北元騎兵,大明使團沒有選擇走直線,而是選擇從酒泉嘉峪關經新疆羅泊湖附近,《國朝獻徵錄》云:「西行八百里,抵流沙……西北行兩千余里,至哈密。
」出伊犁再往西行三千里,終于來到了撒馬爾罕(今烏茲比克斯坦的舊都、第二大城市)。
這條出使之路,郭驥等人走了兩年多。通過地圖可以看出,這條路全程近萬里,曲折迂回,甚至從南北方向穿越了西域,中間還途徑戈壁沙漠,使團的成員在路上損失了幾十人。郭驥等人沒想到的是,在經受惡劣自然環境的洗禮之后,接下來他們還要面臨更加險惡的政治環境。
波斯史學家毛拉那·謝里夫丁·阿里在《帖木兒武功記》中記錄了傅安一行到來的場面:
「1396年冬,帖木兒在西紅河(即錫爾河)畔乞那斯城度冬時,中國桃花石汗(Tanghus khan)之大使至,攜帶珍異禮物。」
因為在突厥語中,中國的音譯是「桃花石」,因此,「桃花石汗」是指中國皇帝的意思。
兩年時間,上萬里路,傅安、郭驥所帶領的大明使團攜帶禮物來到帖木兒的賬中。按照預定的安排,傅安、郭驥等人第一件事就是對帖木兒宣旨,曉諭帖木兒「臣子」的身份。
但是,這個流程被帖木兒果斷拒絕了,他禮物照收,絕不稱臣。
是什麼原因,讓帖木兒從低姿態變成了高姿態呢?原來,兩年內,帖木兒已經征服了金賬汗國、打敗了北方敵人,并且在波斯灣建立了一座又一座的人頭塔。當時的他,正是不可一世的時候,他無須再忽悠大明朝。讓他給大明朝稱臣,除非打敗他。
帖木兒不愿接旨,傅安、郭驥等人自然不同意,他們反復宣讀圣旨,以彰顯大明朝的國威。但畢竟是在帖木兒的地盤,傅安、郭驥等人的做法,起不到實際的作用。
《國朝獻徵錄》云:「固不服且諷安,使降。
」意思是,帖木兒不愿稱臣,還強迫傅安、郭驥等人投降。傅、郭二人齊聲諷刺帖木兒:「吾天朝使臣,可從汝反邪?」
意思是說,我是天朝派來的使臣,豈能投降于你?
若按帖木兒的脾氣,談不妥那就打嘛。可是,這位著名的暴君卻一改習性,他想出了一個辦法,讓大明使團親眼來見證自己的強大。
于是,接下來,傅安、郭驥等人被帖木兒的大軍帶著到處「旅游」。
根據史料記載,明朝使團等人先被帶到了今天伊朗境內的小安西,又被帶到今天阿富汗境內……在帖木兒的控制下,郭驥等人用6年的時間,親眼見到了波斯、突厥、阿拉伯、印度等多種文明。雖說是「公費旅游」但這種強行被導游「消費」,且違背祖國意愿的安排,讓他們生不如死。
明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因為始終不見傅安、郭驥等人的消息,朱元璋又派了大臣
陳文德率領使團來尋找傅安等人的下落。結果,陳文德也被帖木兒扣留。這一年,兩批明朝使團在印度相遇,他們看到的是帖木兒大軍正在橫掃蘇丹國的首都德里(今印度境內)。奇怪的是,帖木兒對印度的土地并不感興趣,他屠城之后,揚長而去。
等傅安、郭驥、陳文德等一行人被帶回撒馬爾罕的時候,帖木兒已經征服了8個王朝,27個國家。接下來的幾年,明朝使團面臨的是沒有盡頭的囚禁。盡管在此期間明太祖朱元璋駕崩,建文帝朱允炆削藩,靖難之役爆發,最后燕王朱棣登基。這些消息,遠在中亞的明朝持節使臣們完全不知情。
牧羊邊地苦,落日歸心絕。渴飲月窟冰,饑餐天上雪。
蘇武牧羊19年,郭驥等人被困中亞13年,直到13年后,他們終于看到了希望。
《國朝獻徵錄》記載:
因羈留虜庭凡十三年,艱苦備嘗,志節益勵。酋長知終不可屈,乃以禮送還國。
意思是說,十三年間,明朝使臣持節不屈。帖木兒帝國的決策者最終決定送他們回國。
事實并沒有這麼簡單,先從傅安、郭驥離開明朝的第9年開始說起。公元1403年,也就是明朝永樂元年,坐上寶座的明成祖朱棣在禮部的提醒下,想起了遠在遙遠國都的使者。于是,朱棣以明朝皇帝的身份第三次派使團前往帖木兒帝國。在《東使記》中記載了朱棣派使者的目的:第一,責問帖木兒帝國為何連續9年不來納貢。第二,詢問前兩批使者(傅安、郭驥;陳文德)的下落。
面對這樣的詰問,帖木兒十分不悅,實力強大的他決定和明朝翻臉,于是,公元1404年,也就是傅安、郭驥出使的第10年,帖木兒率軍80萬,浩浩蕩蕩向東進軍,打算橫掃明朝。
不過,由于撒馬爾罕距離中國的距離太過遙遠,而且地形崎嶇,本就不利于大規模行軍,再加上氣候復雜多變,帖木兒的遠征軍一路上遭遇了非常嚴重的「非戰斗減員」。次年(1405年),帖木兒本人也病逝在東征的路上。
帖木兒的意外去世,讓那個被他暴力統治的帝國很快陷入半解體狀態。而后,帖木兒的孫子哈里勒打敗了幾位叔叔和哥哥,艱難地取得了王位,但內憂外患不斷。哈里勒決定和大明朝「和睦相處」,于是,便有了送大明使團回國的決定。而送回大明使團的時間是在公元1407年。
傅安、郭驥等人于明朝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離開大明,一直到永樂五年(1407年)六月回國,前后共經歷13年。
《國朝獻徵錄》史載:
送給事中傅安、郭驥等自撒馬爾罕還,并貢方物。
初安之使西域,方壯齡,比歸,須眉盡白,同行御史姚臣、太監劉帷皆物故,官軍千五百人,而生還者十有七人而已。
傅安、郭驥等人出使西域的時候,都是壯年,歷經13年的折磨,他們歸來頭髮和眉毛都白了。和他們二人一同出使西域的宦官劉惟、御史姚臣早已去世。他們帶領的1500護衛,回來的也只有十之六七。
生為大明臣,死為大明魂。傅安和郭驥雖然歷經艱辛,但他們是幸運的,因為他們終于回到了祖國母親的懷抱。
傅安和郭驥歸來,朱棣親自面見了他們,文武百官也非常感動,有的當場掩面哭泣。而傅安和郭驥明白,作為外交家,祖國并不是他們的主戰場。果然,沒過多久,他們就迎來了新任務。
永樂六年,朱棣派傅安出使哈烈(今阿富汗西北部),次年,
郭驥也迎來了他的新使命——出使蒙古。
外交無小事,傅安和郭驥的任務雖然不同,但性質卻一致。只是,最終共傅安平安歸來,而郭驥卻血濺草原。
且說永樂七年,郭驥奉旨出使蒙古,準確來說,是出使蒙古的韃靼部落。當年,朱元璋連續派徐達、馮勝、傅友德北伐,擊敗北元王朝,蒙古人分裂成了三個部落,分別是韃靼、瓦剌和兀良哈。其中,韃靼部落是蒙古黃金家族的后裔,他們最大的夢想就是有朝一日能夠恢復元朝的領地。因此,在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時,韃靼人已經趁機逐漸恢復生機,向南擴張。
朱棣登基后,忙于穩定內政,無暇對蒙古人出手。韃靼人卻覺得朱棣可能是個「軟弱無能」的皇帝,愈發肆無忌憚。
到了永樂七年,朱棣仍沒有做好和蒙古開戰的準備,決定派使者和韃靼部落好好「溝通」一下。
因為傅安已經出使哈烈,精通蒙古語的郭驥則成為朱棣最好的選擇。
《明史紀事本末·卷二十一》記載:
(永樂)七年夏四月,遣給事中郭驥以彩幣赍書諭本雅失里,并賜阿魯台、馬兒哈咱、脫火赤、哈失帖木兒等彩幣。
這段記載里有幾個人名,其中最重要的有兩個,一個叫本雅失里,此人是韃靼部落的可汗,也是元朝末代皇帝元順帝的重孫。另一人是阿魯台,此人是北元的太師,正是他殺了前可汗,一手扶持本雅失里上位的。所以,在韃靼部落里,阿魯台是實際的掌權者,本雅失里這時還是個傀儡。
朱棣雖說派郭驥和韃靼人「溝通」,其實是有警告之意。郭驥給本雅失里帶來了「彩幣」和「赍書」,前者是錢財,后者是信函。
只不過,朱棣對本雅失里的態度是「諭」,在文言文中,只有上位者對下位者才會用到「諭」。
正是這種態度,讓驕傲的黃金家族后裔們非常不爽,他們不愿向「軟弱無能」的朱棣稱臣,郭驥代表朝廷申斥他們。結果,悲劇發生了。《明史紀事本末》記載了三個字:「竟殺驥!」
可憐郭驥,這位明朝蘇武,當他大聲申斥韃靼人的時候,韃靼人卻將屠刀揮到了他的脖頸上,英雄斷頭,血濺草原,悲乎!
郭驥沒想到,自己出使帖木兒帝國,輾轉13年都能安然回國,結果自己的性命竟然交代在蒙古草原了。
對于蒙古人來說,郭驥不過是個小人物,郭驥之死也不算是太大的浪花。但對于歷史進程來看,郭驥之死,是朱棣對蒙古態度的轉折點,更是朱棣5次北征的起因之一。
沒多久,郭驥之死的消息傳到了明朝,據《明太宗實錄》記載,朱棣聞訊大怒道:
「朕以至誠待之,遣使還其部屬。乃執殺使臣,欲肆剽掠,敢肆志如是耶。逆命者,必殲除之耳!」
朱棣的意思是說:我本想以誠待之(韃靼),沒想到你們竟然殺我的使臣。你們搶掠我們的東西,還敢如此放肆。這樣的敵人,我必然要除之后快!
接下來,朱棣派靖難之役中立功最多的將領、淇國公丘福為大將軍,派武城侯王聰為左副將軍,同安侯火真為右副將軍,靖安侯王忠、安平侯李遠為左右參將,率軍10萬北征韃靼。
臨行前,朱棣千叮嚀萬囑咐,讓丘福「不要冒進」,結果丘福立功心切,最終中了韃靼人的埋伏,一公四侯,加上10萬大軍全軍覆沒。
先有郭驥被殺,后有丘福之死,這二人的結局讓剛登基僅7年的朱棣顏面盡失,也讓他決定要御駕親征,不破韃靼誓不班師。
《戰國策》有云:匹夫一怒,血濺三尺;天子一怒,伏尸百萬。
永樂八年,朱棣御駕親征,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自己不是蒙古人心目中「軟弱無能」的大明皇帝。永樂大帝的軍事天賦不是蓋的,在他的帶領下,明朝大軍勢如破竹。在斡難河,本雅失里幾乎全軍覆沒,僅帶7位隨從逃跑。
而后,朱棣又4次北伐,韃靼、瓦剌、兀良哈三族皆不敢南下牧馬,為接下來的仁宣之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郭驥若泉下有知,看到永樂大帝用馬蹄踏平草原,九泉之下也可以瞑目了。
在筆者心目中,郭驥的名氣不大,但卻是個英雄。寫郭驥,是希望他的精神能被后世所熟知。
筆者寫史多年,結合郭驥的事跡,不禁感嘆,縱觀史書,大事件里總有幾個殉道者,因為有他們的存在,煌煌青史雖然只有輕輕幾頁卻重逾千鈞。
我們的民族之所以偉大,是因為每個時代,都有殉道之人。我們的文化,之所以精深,是因為每個不起眼之處,都有為了信仰而將生死置之度外之人。
本文參考《明史》《明史紀事本末》《國朝獻徵錄》《明太宗實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