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二十六個兒子,長子朱標極盡寵愛,他的老爹就差捧著龍袍讓他穿身上了;四子朱棣,幾次征伐蒙古,而后還成功篡位成為大明第三個皇帝,他們二人都屬于佼佼者。
而其他子嗣,作為藩王其待遇也相當不錯。但朱元璋的老五朱橚,可以說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倒霉蛋。但也正是這樣一個倒霉兒子,在大明活成了笑話,卻因為對世界巨大的貢獻,留名于青史之中。
1370年,9歲的朱橚被封為吳王,封地在江浙富庶地區。作為皇帝最寵愛的長子,朱標被封予中原腹地;朱棣等兄弟封邦偏遠或蒙古沿邊地區。
而朱橚被封在江浙,可見他在朱元璋心目中地位不低。
江浙一帶,自古以來就是富庶之區。這里山清水秀,物產豐富,又聚集了大量的手工業者。若是能治理得當,江浙無疑將成為帝國最重要的財政收入來源。因此朱元璋的這個決定,可見他對朱橚還是比較寵愛和重視的。
但1378年第二次封王時,朱橚卻被調離了江浙地區,改封為周王,與哥哥朱棣一同駐守鳳陽。朱棣是朱元璋最器重的兒子之一,鳳陽又是防衛蒙古的前哨。朱元璋這個決定,顯示他對朱橚的信任出現動搖。
其中的原因已難考證。或許是朱橚在江浙時期政績不佳,未能發展江浙的經濟實力;或許朱元璋認為朱橚過于驕橫,需要哥哥朱棣來約束;又或許是朱元璋認為朱橚對他構成威脅,所以將他調離江浙,免除后患。
種種可能在歷史隱秘處難以昭示。但朱橚封邑的變動無疑昭示他在朱元璋心目中的地位已有下降。
19歲時,朱橚正式就藩開封。開封是東京汴梁的故地,歷史文化底蘊深厚,也是中原門戶要地。朱橚終于再次獲得了統治一個富庶地區的機會。
但好景不長,1389年,朱橚不顧藩王不可無故離開封地的規定,私自離開開封赴鳳陽拜訪哥哥朱棣。此舉立刻引起朱元璋的猜忌,擔心朱橚聯合朱棣謀反。
其實,朱橚此行也許只是兄弟間一時興起想串門的舉動,并無他意。但在疑神疑鬼的朱元璋眼中,兒子們的一舉一動都可能暗藏異心。朱橚的這次擅離封地,無疑給了朱元璋誅心的借口。
朱元璋將朱橚召回南京詢問緣由。朱橚也許是氣憤老父過度猜忌,又或是惶恐難辯白,竟一言不發。
朱元璋見他態度誠懇,也就沒有過多追究,只是嚴詞警告他日后不可再有此舉動,并將開封收回,把朱橚流放到了偏遠貧瘠的云南。
這無疑是對朱橚的一次嚴重警告。朱元璋這樣做,一是讓朱橚遠離兄長朱棣,避免他們勾結;二是給朱橚一個教訓,讓他反省自己;三是顯示皇權凌駕于一切,任何子嗣都不能逾越雷池半步。
1402年,朱允炆登基,是為建文帝。他上台后立即著手削藩,首當其沖的就是朱棣和朱橚。建文帝認為即使朱橚駐守在窮山惡水的云南,和朱棣也隔得太近,難保不會勾結謀反。
于是,他先是令朱橚離開云南,軟禁在南京,剝奪了他的藩王地位。然后,又派兵攻打朱棣,試圖一舉削除這個心腹大患。
朱橚再次倒霉,他本以為登基的侄子會優待他這個叔叔,沒想到反倒被監禁,實在是悲從中來。其實,建文帝此舉也并非完全沒有道理,他剛剛穩定權力,面對手握重兵的朱棣,不先發制人難保長治久安。
但對于朱橚來說,這無疑是命運的又一坎坷。他也許曾幻想過自己老年可以過上逍遙日子,沒想到一夜間又被囚禁在南京,前途迷茫。
這一次,朱橚再也無心抗爭命運,只能順應建文帝的安排,甘愿被囚南京。他自幼目睹宮廷中的明爭暗斗,此時此刻又何嘗不是歷史的重復?
他已明白人生的機遇全在天命,自己不過是命運操控的一枚棋子。逆來順受,便是此時此刻唯一的出路。
1402年,朱棣起兵反古,最終滅了建文政權,自己登上帝位,是為永樂帝。與建文帝不同,永樂帝對弟弟朱橚寬容許多。他釋放了朱橚,讓他回到云南居住。
朱橚本以為有了哥哥當皇帝,自己終于可以過上安穩日子,專心弘揚醫術了。多年來,他一直對醫學抱有極大興趣,但命運的顛簸讓他無暇他顧。現在,他終于可以放下政事,一心研讀醫書,造福百姓了。
誰知剛回到云南,就有奸人向永樂帝密報,說朱橚在云南興師動眾,圖謀不軌。消息一出,朝野為之震動。之前的建文帝就是因為輕視朱棣的勢力才導致覆亡,如今朱橚要是真的在云南聚集軍力,后果不堪設想。
永樂帝立即傳旨召朱橚入京。這道旨意一出,朱橚如遭雷殛。他深知這種時候只有認錯才有生路。
于是朱橚火速趕回南京,穿著囚服跪在永樂帝面前,頓首認罪,說自己在云南確實疏于管理,導致奸人趁虛而入。他保證回去后一定整頓內政,絕不再生非分之想。
其實,朱橚對于自己被誣告謀反,早已麻木。他知道永樂帝此舉,只是出于穩固政權的需要,并非對自己存有實質猜疑。
永樂初年,政局未定,不能有任何變故。而自己這樣一個曾被多次軟禁的弟弟,自然是統治者必欲清除的對象。
朱橚并不憤怒,也沒有委屈。他著實佩服大哥的政治手腕,運用權術擺平一切變數,以鞏固永樂盛世。既來之則安之,認罪是此時唯一的出路,自己又豈會不明白這個道理?
永樂帝審視了朱橚一番,見他既已認罪,也就沒有為難,準他回云南處理政事,但要時刻盯緊,不可有異動。
朱橚如蒙大赦,連忙回到云南,不再有任何抱怨和牢騷。他認為之所以屢遭誣陷,自己也有責任。若是能處理政事得當,政績彰顯,哪還會有人趁虛而入?
于是朱橚加強了內政管理,嚴懲奸佞之徒。他也主動將三個侍衛護送交還朝廷,以示自己沒有異心。
他還時常派人向永樂帝奏報云南政務的進展,證明自己正努力恪盡職守,沒有逃離的意圖。
此后朱橚在云南過上了幾年太平日子,直到永樂帝駕崩,宣德帝朱瞻基繼位。宣德元年,又有奸人向新帝讒稱朱橚在云南私自訓練禁軍,意圖不軌。宣德帝聞訊大怒,立即傳召朱橚入京詢問。
一封御書傳來,朱橚再次大驚失色。他苦思自己到底哪里做的不夠好,居然又被人誣告謀反。多年來,他一心研讀醫書,對政事早已失去興趣。自己究竟還有何地方犯了錯,這次又觸怒了宣德帝?
他突然想起,自己多年來一直在研究藥物的功效,這其中不乏毒藥。自己若有心謀逆,集結這些藥物,配以軍隊,想要造反還真不難。
想到此處,朱橚恍然大悟。他明白,不是自己有錯,而是統治者對權力的敏感和疑神疑鬼造就了這樣荒唐的局面。
再一次,朱橚選擇了低頭認罪。這次宣德帝見他老實巴交,加上缺乏證據,也就寬恕了他,讓朱橚回云南,但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以絕后患。
朱橚懸著的心這才落下,他明白要想度過太平日子,就必須低調行事,專心醫書的編撰了。
在多次被訐謀反的風波后,朱橚明白想在政治上有所作為是難上加難的。于是他將全部心力放在了自己最感興趣的醫書編撰上面。
1391年,朱橚回到開封后,就開始組織編撰醫學典籍《保生余錄》。
這本書收錄了朱橚從民間采集的藥方秘方,對普通百姓的健康起到一定幫助。
編撰這部醫書,是朱橚治學的開端。來到開封后,他終于可以放下政事,一心投入救死扶傷、造福一方的事業中。
朱橚組建了一批醫方采集者,讓他們深入民間,收集各種醫藥秘方和藥材知識。
這些采集者往往化裝成行商或農夫,以巧妙的手段套出老農婦和民間醫者的各類驗方和藥物使用方法。然后匯集到朱橚手中,由學者醫師核實其效驗,編撰成冊。
這便是后世流傳甚廣的《保生余錄》的來歷。朱橚在書中對各類疾病的治療方法進行分類整理,涵蓋內、外、婦、兒多科。
其內容簡單易懂,方法平實可行,深受民間歡迎。這標志著朱橚正式步入醫書編撰的殿堂,開始了他造福社會的壯舉。
1406年,朱橚流放到云南后,親眼目睹了當地百姓的艱辛生活。高原寒冷,物產貧瘠,百姓常常無法獲得醫藥救治,病痛纏身。朱橚為了幫助窮苦百姓治病,特意組織府中醫生編撰了實用的《袖珍方》。
這本方書內容簡練,重點突出疾病的癥狀和治法。朱橚組建醫療隊伍深入村落,向百姓宣傳藥方的使用方法。
百姓們只需配以日常食材,就可以制作藥物自行治療許多常見病癥。
這些簡易的處方廣為流傳,深受云南百姓歡迎。
朱橚也因此獲得了「醫圣」的美稱。這是他在政治上屢遭厄運后,首次真正感受到內心的滿足和成就。
但朱橚的醫書編撰事業最大的成就是《救荒本草》。早在1391年回到開封時,朱橚就啟動了這部醫書的編撰工作。
《救荒本草》在后世廣為流傳,深深影響了世界各國的醫藥和植物學研究。朱橚也因此被稱為「偉大的人道主義者」。
可以說,在政治生涯跌宕起伏、屢遭不幸的同時,朱橚以非凡的毅力和醫者仁心,編撰出了影響深遠的醫學典籍,最終贏得了千古不朽的榮譽。
朱橚的一生雖然在政治上坎坷不斷,但他沒有被命運打倒,而是發揚自強不息的精神,潛心醫書的編撰。
他組織編寫的多部醫書,尤其是《救荒本草》,推動了中國乃至全世界醫藥學的進步,獲得了跨國和跨時代的聲譽。
朱橚以他的堅韌意志和醫學貢獻,證明了一個人的價值不應僅限于權力和地位,而在于他是否以仁心和智慧造福社會。他的故事給我們啟發,成就一事需要堅持和毅力,而真正的榮譽則來源于造福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