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很多年輕人都向往去到大城市生活或者是尋求就業機會,比如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客觀來說這樣的大城市發展水平更高,經濟實力也更加雄厚。

依托這樣的經濟實力,這些大城市的無論是在晉升空間上還是個人的薪資待遇上,都遠遠超過三四線以下的小城市,因此對于打工族來說更有吸引力。
可話說回來絕大多數都是普通人,要想在大城市立足談何容易,尤其是是在北京這樣的核心城市,那你可知生活在北京的普通人收入水平如何?他們能否生活下去呢?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所謂「普通人」的范疇是什麼?籠統的來說,生活中北京的普通人是指那些非高學歷,非高職稱的人員,而且也不是公司的白領和其他領導層人員。

基本上就是餐飲服務業、服裝批發業、銷售行業的普通職工,畢竟這部分人才是北京城市發展的中堅力量,也是代表著絕大多數人的收入水平。
其次就是從收入情況的人口占比來看,根據我國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來看,北京市常住人口和流動人口加起來大概在兩千兩百萬人左右。
其中月平均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高達400萬人,而月收入在2000~5000元的人口接近1600萬。

也就是說在北京月薪5000元以下的人口占比達到了90%以上,而所謂的普通人其實就是指月薪2000~5000區間的人口,這些人占北京市總人口的70%以上。
最后就是從北京市居民的月平均收入對比來看,根據2021年北京統計局給出的北京市人均月可支配收入來看,金額達到了6250元。
但是要知道這個是人均可支配收入,并不是工資,這個數據可以看出北京的經濟實力和消費水平在怎樣一個高度。

回到月人均收入來看只有3800多,這照比5000元差遠了,也就是說在北京生活,工資能夠超過3800就已經「及格」了。
如果工資在5000以上,那證明收入還是挺不錯的,最起碼已經超過了90%的人口,而要是月薪過萬的話那代表著已經處于北京高收入群體之中。
當然,這部分人占比并不是很多,而且很多人不屬于普通人,有的本身就是本地人,擁有家族背景,還有的就是富二代或者是家境殷實。

這樣的人早就贏在了起跑線上,一進入社會的起點就是絕大多數普通人一輩子都無法企及的終點。
而從北京市全部人口的薪資水平來看,月薪過萬的人不在少數,可是要知道他們生活的未必理想。
原因也很簡單,他們之中很多人都是「北漂」,也就是說這些人拿著高工資卻無法享受高質量的生活。

比如租房的人要拿出四五千塊錢去交房租,這樣的房租水平在北京也是屬于正常范圍了吧!這樣一來半個月的工資就沒了。
這還不算日常生活的花銷,像是吃飯、買衣服、聚餐、買日用品等等,這些花銷加起來也得兩三千塊,這還是說在省錢的情況下。
要是在北京買房買車的人過的更慘,一個月的房貸車貸加起來可能就相當于當月工資,這還得是有穩定的工作的前提下。

不過只靠自己肯定是沒辦法活下去的,需要有另一半分擔經濟壓力,要不然很難承擔起如此重擔。
這樣對比來看,月薪過萬未必有那些月薪只有3000到5000的本地人過的好,他們沒有貸款的壓力,生活的更加愜意。
所以說大家不用過于自卑,或者是不滿足于當下的經濟收入,即便是北京這樣的大城市薪資待遇也沒有超乎想象的高。

大多數普通人還是拿著大差不差的工資,如果說你在北京月薪能夠超過5000或者是過萬,那已經是很不錯的了。
可話說回來大多數去到北京發展或者是生活無非是想要獲得更好的出路,擁有高質量的生活水平,倘若沒有實現這樣的目標那賺多賺少又有什麼意義呢?

所以說大家還是要保持理性,工資水平高不代表生活水平也高,要知道在北京很多年薪十幾二十萬的人一年到頭都沒剩下什麼錢,可月薪5000的普通人卻能夠過的有滋有味。
簡而言之,高收入人群有他們的苦惱和壓力,而低收入人群則有自己的應該選擇的生活,對于高精尖人才來說,北京是一個很好的平台,但是對于資質平平的來說卻是充滿各種挑戰。
【免責聲明】:轉載自其他平台或媒體的文章,本平台將注明來源及作者,但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作參考。本公眾號只用與學習、欣賞、不用于任何商業盈利、如有侵權,請聯系本平台并提供相關書頁證明,本平台將更正來源及作者或依據著作權人意見刪除該文,并不承擔其他任何責任。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