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康納爾大學曾經進行過一場非常著名的心理學實驗,我們將青蛙放在煮沸的大鍋里,青蛙便立即因為灼熱感而跳出了大鍋,但當把青蛙放在一個涼水里慢慢加熱,青蛙因為惰性沒有往出跳,直到難以忍耐時卻失去了逃生的希望,這個就是著名青蛙效應。
這一理論被職場人廣泛提及,職場中,如果不能居安思危,時刻保持危機意識,最終也會淪為溫水里的青蛙,失去最后的機會。隨著人們的焦慮感和危機感增加,漸漸的,跳出舒適圈成為了職場人迫切想要解決的問題。
但是,我們卻不知道,比跳出舒適區更可怕的,是跳到下一個不適合自己的成長圈。
李浩是名霸王課的死忠粉,每次線下活動期期不落都會來參加,但是今年上半年開始,卻再也沒有看到過他,后來他的同事來參加線下活動,我們才了解到李浩患了重度抑郁癥,現在在家休養。
我們聽到消息后都覺得不可思議,因為李浩算是普通人逆襲的典范,有著讓人羨慕的工作和薪資,可愛的孩子和美麗的老婆,去年年底甚至還在北京付了首付買了房子,可以算的上是人生贏家,而且私下性格開朗外向,實在想不到什麼可以壓倒他。
聊天后才知道,正是因為這些讓人羨慕的生活,李浩才被壓垮。因為李浩高中畢業后就到北京打拼,沒有文憑的他只能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不斷的充電學習。通過努力,3年內他從門店的銷售做到了店長,甚至在去年年底,再一次升職,成為了品牌北京區經理。好強的李浩不想一直呆在一個舒適區內,所以每天加班加點工作,周末也到處學習,但是卻心有余而力不足,一次次的失敗打擊讓李浩陷入了自我懷疑,日積月累,慢慢陷入了抑郁。
在職場中,想要挑戰自己,走出舒適區并沒有錯,但錯的是盲目的在不合適的時機和情況下走出舒適區。因為當你的能力和精力沒有辦法支撐你負荷高壓的工作環境和焦慮的心理狀態時,最容易物極必反,反倒害了自己。
第一,邊緣延伸,拓展自己的舒適區
美國人心理學家NoelTichy把人類對于外部世界的認識分為三個區域:舒適區(comfort zone),學習區或拉伸區(stretch zone),和恐慌區(stress zone)。
舒適區:在這個區域下我們會覺得舒服放松、穩定有安全感。也就是我們每天完成的工作和做的事情。
長期在這個區域下進步會緩慢,但是脫離后會感到有壓力。 學習區:學習區指的是我們很少接觸的工作或者事物,有一定的挑戰性,可以通過鍛煉提升自我。 恐慌區:恐怖區帶有巨大的挑戰性,一般指超出我們能力范圍內,可讓我們產生焦慮的事情。長期處于這個區域下會感到憂慮、恐懼,最后不堪重負。
當我們了解了舒適區三圈理論后,我們就可以知道,雖然一個人長期處于舒適區會發展緩慢,但是快速脫離也會很危險,正確的方法應該是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科學過渡。
倉促地跳出舒適區,只會讓我們倍感壓力,想要真正的成長可以適當的延伸自己的舒適區。比如養成運動和閱讀的習慣,慢慢挑戰自己。
第二,解剖自己,拓展自己的能力圈
每個人的能力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在做出一個決定時,我們一定要對自己的能力有所評估,自己是不是有面臨困難的準備。
巴菲特的人生座右銘是:「了解你的能力圈并堅守在圈中。圈的大小并沒有那麼重要,知道自己能力圈的邊界才是至關重要的。」
當我們了解自己的能力邊界在哪里時,我們就把自己的優勢放大化,當你在圈內如魚得水時,便可以拓展自己的能力圈,讓自己了解更多的知識。
當具備一定的能力后,并且在我們可以清楚認知自己的情況下,便可以嘗試著走出舒適區,這個時候你就會安全的多。
第三,掌握極限,了解自己的臨界點
當我們沒有明確的目標和目的地時,盲目的走出舒適區是很危險的。在想要脫離時,一定要問一問自己,自己可以為這樣的行為承受什麼樣的風險,在面對最糟糕的結果時,心理承受范圍的臨界點是什麼。如果你有清晰的答案,那不妨一試。
人們總說要走出舒適區才能成長,但是如果對自己沒有清晰的認知,一不小心把步子邁的太大,最后毀掉的終將是自己。真正的高手總是在舒適區里自律,所以,不要盲目、輕易的走出舒適區,因為舒適區外的可能是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