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娛樂明星
綜合推薦
創業職場
情感百態
佛緣佛語
全部
    
明清時期,西江中下游區域的市場與經濟發展,具有什麼特點?
2023/04/17

前言:

早在先秦時期,西江中下游流域人煙稀少,河網密布,動植物種類豐富。西江中下游的山谷地帶散布大量的越人聚落,今天當地鄉村還能發現大量保留含有「垌」字的村名。 秦漢時期,西江流域被納入版圖,由于與湖湘和番禺有水路溝通,漢代沿桂江至西江中游開始出現成規模的漢人聚居點。
唐至宋時期,中國經濟中心向江南地區轉移,宋元時期,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寵」是長江流域與福建地區,長江流域發展的輻射僅僅波及嶺南地區的一部分, 廣州一地及桂北、粵北地區成為嶺南較先發展的地方。

明國中央對嶺南社會施以有效的管治。然而盡管明朝政府訴諸大量精力管治南疆,國家秩序并未完全在南疆獲得穩固地位。

一:明清中期,西江中下游區域的復雜局面

明初施政帶有濃厚的傳統「仁政」色彩,減免貢賦、徭役成為內容之一。除免除一些困頓州縣的錢糧作為必要的穩定措施外,明朝針對兩廣距政治中心較遠的地情,下令停止一些遠途的轉運行為。明初對工商業的政策主要是清理繁重稅課,重新厘定稅率。

明朝政府對商業的態度在于其必須規定的范疇內運行,遠程走販的商人,只要在情理之內活動,則會受到保護。明朝上層規范官員行為, 禁止官吏盤剝商人,間接起到盤活地方市場與全國市場的作用。
洪武二十四年,明朝政府對全國進行了大規模的人口普查。明初時期的兩廣還是地廣人稀的狀態,鑒于此,政府組織一些 移民墾田的行動。一些漢族移民越過南嶺進入兩廣,定居西江中下游地區。

明初西江流域移民的范圍分散到兩廣,有些移民的足跡深入到依然荒蕪的西江南岸的瀧水縣,但西江下游的肇慶府諸縣及廣州府諸縣等處平原地區,明顯是移民遷徙的主要方向。在這些移民中,大部分為粵北南雄地區南遷,其余為全國各地的州縣,亦有從西江中游北遷至府江山區。
明初永宣朝西江下游肇慶府的盆地與平原墾辟出大量耕地,這些耕地位于地形平坦的沿河地帶,便于灌溉,但又易受水患。相比于宋元時期的「地瘠民貧」狀況則又有了很大的改善。明初嶺南的經濟開發基本以興修水利、拓耕土地為主。 自秦漢將嶺南納入版圖后,明初的管治較之前歷代更具深度與廣度。
明代前期穩定的社會秩序背后,市場發展上卻存在不可忽略的局限性。主要體現兩點: 一是寶鈔政策未推動區域市場發展。二是國家控制地方的深度依然不足。

二、明清中期,西江中下游區域治理的困境及其原因

明初統治階層與地方官僚對于西江流域復雜的族群狀況, 大抵采取安撫態度。永宣時期的族群關系雖偶有沖突,但大體融洽。然而承平日久,地方官僚對地方局勢的警惕心放松,怠于職守,甚至連基本的城防設施都荒于修建。故在大規模地方動亂來臨之時,西江中下游流域各州縣完全毫無防備與應對措施。


隨即西江流域接連 爆發兩次起義事件,此兩場起義均波及西江中游,威脅珠三角,動搖桂北的行政中心,起義參與方突破了族群隔閡,有不少所謂「流民」參與。為了平定地方叛亂,明王朝調配大量狼兵戍守西江,但是戍守的狼兵內部也出現爭奪田產事件。 為了更好地對南疆實行統治,西江流域作為嶺南地區的縱深地帶,國家與地方均重視對其經略。 修筑城池以御叛亂成為明中期各州縣官府的政績之一


明中期以前,兩廣政府基本各自為政。起義時,兩廣官府溝通不暢,資源分布不均,各部兵馬與錢糧陷入了調動的困境。

為擺脫各自為政的困境,景泰三年,明廷開始籌劃統一兩廣軍政,初置大員統籌。總府建立后,地方大員對西江流域的樞紐城市進行整頓。以說由于嶺南局勢的不穩定,明中期基層市場的發展是 建立在依靠官府庇護之下。明中期社會動亂頻發,給地方生產水平的提高帶來較大的局限。

明中期地方動亂的成因是什麼?

明中期兩廣的社會變遷亦不能僅僅立足于珠江三角洲社會變遷上。其局勢動蕩的背后,有當地各種勢力對地方開拓的參與及各方參與市場的因素在內。
首先,明代前期的嶺南地方發展并非只有漢族的移民屯田,各個族群均在西江中下游流域地區獲得自己的「一席之地」。

其次,各族群相互獨立的拓植環境與明中期的地方矛盾有著較大關系。山地密布是西江流域各州縣的地形特點。其次則是丘陵環繞的盆地,
第三,當地族群意欲利用商品交易密布生產力不足,然而區域市場未能很好發育。

三、明后期,區域市場中心地的形成

在整個區域市場形成過程中,必然有一個增長極在諸項因素完備的情況下率先形成。進而有利于突破地理空間的隔閡,最后推動區域市場的形成。 珠江三角洲因為匯集華南各河流,并瀕臨大海的緣故,在明中期順利平定地方叛亂后,當地社會「儒家化」推動了市場圈整合,成為區域中心地。

珠江三角洲市場圈的形成得益于水路匯通與外貿的繁榮,珠江三角洲匯集了

西江、北江、東江的水系,大量物資、人員流通必須在珠江三角洲落地或中轉。明中期的珠江三角洲從而在圍田墾辟與對外商貿共同作用之下,經過不斷變遷,最終整合成為區域市場的核心地區。
兩廣區域市場的形成開始于地理空間的整合,明中期珠三角的崛起是形成市場中心地的重要體現,隨著西江流域中下游局勢的平定,珠江三角洲市場圈的整合與西江流域進行對接, 清代區域市場的格局由此產生

四、清初對西江中下游地區的管治

清朝初年,連年征戰,再經長期的管治,西江流域腹地的收復預示著廣西其他邊緣地區的平定。清朝得以在兩廣確立統治地位。嶺南的「明亡清興」歷程在于雙方政治與經濟實力對比的失衡。

南明從弘光帝登基一刻起,便陷入了軍將擅權的局面。軍將控制了財政大權,南明朝廷失去統籌財政的能力,后期的控制區被分割包圍,又偏居于政治、經濟上的邊緣地帶,便無法與掌控了經濟核心區與 掌握了強大經濟統籌能力的清朝對抗,失敗在所難免。

在對抗「三藩」與鄭氏的斗爭中,盡管弊政迭出,但在地方經略中善于安撫與駕馭基層,才得以讓清朝最終成功地獲得全中國的統治權。在地方樹立「正統性」的過程中,因為嶺南作為 「帝國南疆」的區位,除了以儒家倫理作為教化工具外,民間信仰擁有深厚的基層輿論基礎。其不僅幫助清朝脫離了原有的困境,同時鼓動當地社會尊崇被設定好的民間信仰,在康熙后期商品經濟再一次發展時,移民勢力借助俗神文化的平台建立會館、廟宇,凝結鄉族情義,與當地土著形成互動,進而培育市場交易圈。

五、清前期,西江中下游地區市場發展

從康熙后期放開海禁到乾隆時期,西江流域的市場經歷了從空間拓展到深度整合的歷程。地方社會亦經歷了由「亂」到「治」的艱難整合過程,這是市場發展中,市場自發性引起社會矛盾激發的結果。

因此這一時期的 市場發展擁有兩面性,從 米糧貿易、食鹽運銷、官礦商辦進行中,官方對市場采取積極態度。而在市場整合下嶺南各族群利用市場達到了互通,走向地方社會整合。
首先,朝廷協助發展地方市場經濟,由于區域缺糧,官方便組織土地墾辟; 其次,官方調配米糧流通。

第三,西江流域的官鹽運銷;鹽是國家統一調配的物資。中國幅員遼闊,而鹽產地有限。鹽課是朝廷的主要收入。清代沿用明代的鹽引條例,允許商賈憑引販鹽,但對鹽引的管理十分嚴格。
第四,礦業官督商辦與兩廣礦產運銷; 雍乾時期是兩廣礦業的大開發時期,兩廣許開礦廠采取官督商辦性質。

在這一時期的開發中,原來府江支流繁榮的礦業繼續得到開發,并引入商賈進行運銷。

到了清中期, 西江中下游地區市場已經相對繁榮,地方社會也得到了穩定的發展。嘉道時期嶺南地區的社會經濟在乾隆時期的基礎上仍然得到了發展,「化內」措施顯著,地方局勢安定。社會百業出現多元化經營態勢,形成區域經濟發展的上升期。
最突出的就是米糧市場與商品性農業發展,嘉道時期區域的市鎮的發展也達到了一定水平,流域市鎮的勃興是區域市場發展的結果,廣西本地又有「無東不成市」的說法。今日西江中下游各大鎮與名鎮格局的奠定可追溯至嘉道年間。

總結:

市場發展需要通過各種因素的整合,市場與權力的關系是需要審視的重要關系。明代西江流域基層市場率先發展,但需要官方維護。清前期是西江流域區域市場的發展期,康雍時期市場空間得到擴張,乾隆時期完成市場整合。

一方面,米糧市場是區域經濟發展最為迅速的部分,內河盆地依靠米糧市場得到了開發。 官府利用西米東輸的契機實現了嶺南核心地區的糧食平衡,官府權力發揮了主動,助推與利用了市場的發展,實現物資調配渠道的拓展。同時實現空間拓展 的還有官鹽的運銷。

另一方面,山區占據了西江中下游流域相當部分版圖,甚至 粵桂邊界地區基本由山脈與水網交錯構成。因此,在兩廣市場的發展中,山區的空間開發是市場擴張的重要內容。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圖片或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作者聯系,如反映情況屬實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責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參考并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

在家做一道小醬菜,醬香濃郁口感好,佐粥下飯最美味
2024/04/26
好吃的肉末豆角,教你在家做出來,學會這個不用出去吃了
2024/04/26
拿手菜辣子雞,青椒土豆片,肉質鮮嫩,香辣可口
2024/04/26
這個土豆做法,你肯定沒見過,做出來大人小孩都搶吃,太香了
2024/04/26
雞翅這樣做,不炸也不煮,鮮香嫩滑,一口一個真過癮,好吃極了
2024/04/26
春天,還是用這3樣食材包餃子好,不比豬羊肉的差,剁2斤餡不夠吃
2024/04/26
最秀車牌不是連8和連9!跟車型直接匹配才更牛,還不用花高價買
2024/04/26
不加一滴油!放兩片它,做出來的醬骨軟爛不油膩,全家人都喜歡吃
2024/04/26
30萬買停車位停5萬車值得嗎?車主說完,才明白原來他們是聰明人
2024/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