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在史書中讀到狄青的事跡時,心里總會產生一種特殊的情緒,令人難受。
這種情緒特殊在何處呢?就拿岳飛來說吧,讀岳飛相關的歷史時,會有一種憤怒、生氣的情緒,恨不能穿越回去替天行道。
但讀到狄青時,卻是一種壓抑、同情,甚至是心疼的感覺。
究其原因,還是因為狄青的遭遇實在是令人痛心。
他在西北打得西夏人聞風喪膽,又平定北宋內部的一場嚴重叛亂,原本可以成長為一個像唐朝李靖那樣出將入相的帥才,卻生不逢時。
在那樣一個文人執掌天下的時代,又普遍歧視武將的社會風氣下,狄青這樣一位戰功赫赫,令敵軍聞風喪膽的大將軍,卻在內部被自己的同事嘲弄、歧視,甚至于不惜惡意構陷。
作為當時戰績最突出的武將,他雖然在朝廷身居高位,可他的周圍遍地都是文人大臣,實際上是孤身一人,深陷于文人集團的包圍當中。
他以一人之力,疲憊地應對著文人集團對他的無端攻擊,終于被貶官外放,文官集團又以惡毒手段和惡毒語言不斷攻擊他。
狄青最終在這種無端的侮辱和謾罵之下,不堪重負,甚至出現心理疾病,最終抑郁而死。

然而,狄青的遭遇背后,實則暴露出宋朝300年歷史中最致命的缺陷,可以說,狄青生在那個時代,是一種悲劇。
說了這麼多,咱們還是先來了解一下狄青的征戰與成長史吧。
自古以來,名將大多起于卒伍,狄青也不例外,他沒有顯赫的家世,沒有背景,完全是出生在一個貧苦之家。
如果不出意外的話,他會像父輩一樣,從事農耕,每日忙于田間勞作,由此過完平淡的一生。
然而,16歲那年,狄青的家中遭逢劇變,由此改變了他的一生!
這一年,狄青的哥哥狄素由于和鄉里的惡霸發生肢體沖突,將惡霸推入水中淹死,狄青義氣深重,遂代兄受罰,被抓捕押入京師受審。
很快,判決就下來了,按照律法,狄青受了「黥面」(在臉上刺字)之刑,考慮到西北局勢緊張,急需兵源,于是又將狄青充入「赤籍」(軍籍),讓他上前線打仗。
就這樣,狄青以囚犯的身份,成為了宋帝國大頭兵中的一員。
不過,由于狄青武藝過人,他在軍中很快就成長為一名低級軍官,恰逢西夏李元昊作亂,狄青隨即被派往戰場。
西夏人怎麼也想不到,就是這樣一個囚犯出身的低級軍官,卻在戰場上成了西夏人的夢魘。
史載,狄青在戰場上的作戰方式十分詭異!
他總是披頭散發,頭戴一副詭異的銅面具,每逢戰事,必定親自做先鋒,沖入敵陣就是一通廝殺,如入無人之境,凡是遭遇到他的敵兵無不橫尸當場。
這些其實都還是小意思。
有一次,狄青在作戰中受了很嚴重的傷,正在營房休息,西夏人突然殺到,狄青愣是不顧身上的傷,提著刀就沖了出去,與敵軍血拼,不殺退敵軍,絕不回營。
四年下來,狄青歷經大小25戰,前后被亂箭射中過8次,卻無一敗績!
嘗戰安遠,被創甚,聞寇至,即挺起馳赴,眾爭前為用。臨敵被發、帶銅面具,出入賊中,皆披靡莫敢當。——《宋史》
西夏人自此以后,被狄青嚇破了膽,以至于只要看到「狄」字旗,都要繞路走,生怕得惹到這位猛人,給自己帶來滅頂之災。
由于狄青在戰場上給敵軍造成的心理震懾,西夏人還給他取了兩個外號:面涅將軍、狄天使。

不過,千萬不要以為,狄青只是生猛而已,其實他是懂用兵謀略的。
西北邊境的宋軍新招募了一支「萬勝軍」,但這支新軍還沒來得及進行完整的戰陣訓練,戰斗力低下,遇到西夏人經常敗退。
狄青來了之后,心生一計,他下令將萬勝軍的旌旗全部收繳,然后讓另一支精銳的「虎翼軍」使用這些旌旗。
西夏人進犯時,發現宋軍打出的是「萬勝軍」的旗幟,以為還是以前那支不堪一擊的萬勝軍,于是大膽地發起進攻,誰知,西夏人沖上去之后就傻眼了。
當雙方激戰之時,西夏人才發現自己的對手如此之強悍,不僅討不到半點便宜,還處于下風。
一番激戰之后,西夏軍在虎翼軍精銳的打擊下,全軍覆沒!
狄青為將,一日盡取萬勝旗付虎翼軍,使之出戰。虜望其旗,易之,全軍徑趨,為虎翼所破,殆無遺類。——《夢溪筆談》
《孫子兵法》講,「能而示之不能,不能而示之能」,狄青算是領悟到了精髓。
讓精銳的虎翼軍臨時使用戰力低下的「萬勝軍」旌旗,是示敵以弱,以驕兵之計使得西夏人產生輕敵驕狂之心。
西夏人在輕敵心理下,貿然進攻,結果中了計,以為是跟萬勝軍打,實際上宋軍是最精銳的虎翼軍出戰,由此全軍覆沒。
後來狄青鎮守涇原時,西夏人也經常來進犯,但狄青手里的兵少,西夏人多勢眾,狄青又心生一計。
他下令全軍,統統扔掉弓弩,全部使用短兵器,當聽到一通鑼響時,全軍停止前進,二通鑼響,全軍以嚴整的陣型佯裝退卻,并做好戰斗準備,當鑼聲停止,則全軍發起突襲,沖擊敵軍。
不久之后,宋軍又一次遭遇了西夏軍隊,雙方尚未短兵相接時,狄青當即下令鳴響第一通鑼聲,宋軍當即停止了前進。
緊接著,第二通鑼響,宋軍依計行事,當即佯裝退卻。
另一邊的西夏人,看到這一幕,頓時就樂了,紛紛議論道:不是說「狄天使」勇猛無匹嗎?這才打了個照面,就已經膽怯后退了,看來也不過如此啊.
......
正當西夏人樂開花,輕敵大意時,狄青這邊第二通鑼聲停止,宋軍隨即突然發起沖鋒,突入西夏軍隊陣營就是一陣廝殺。
西夏軍瞬間大亂,隨即崩潰,被斬殺、自相踐踏而死者不計其數!
狄青此等戰術指揮能力,已然是妥妥的名將水準。

不久之后,朝廷決定派尹洙出任涇原、秦鳳兩路經略安撫司判官,成了狄青的頂頭上司。
尹洙也是個識貨之人,他與狄青一番交談后,當即認定這是一個軍中不可多得的人才,對狄青十分賞識。
于是又將狄青推薦給了當時負責西北軍事的范仲淹和韓琦,這兩人見到狄青后,也是贊不絕口。
但真正給狄青帶來正向成長的,還是范仲淹。
那一日,范仲淹從自己的藏書中拿出了一本《左氏春秋》交給狄青,并告誡他說:身為將帥,如果不能通曉古今歷史,那就只有匹夫之勇而已。
這番話對狄青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從此以后,狄青改變了自己的志趣,每日抽時間研習古今兵學謀略,通讀各類書籍,終于精通了秦漢以來的將帥兵略。
加上長年累月在邊關與敵軍作戰,狄青理論聯系實際,已然成長為統帥之才。
仲淹以《左氏春秋》授之曰:「將不知古今,匹夫勇爾。」青折節讀書,悉通秦、漢以來將帥兵法,由是益知名。——《宋史》
在邊關作戰期間,由于狄青威名赫赫,屢次擊敗西夏人,連久居深宮的宋仁宗也坐不住了,他已經迫不及待地想一睹這位名將的真容。
然而,當時的西北邊境并不安寧,西夏人尚未退去,狄青根本脫不開身,只好婉拒了皇帝的好意。
但狄青在邊關的傳說,實在令人神往,宋仁宗看完狄青的奏章后,不僅沒有打消召見狄青的念頭,反而是更加迫切地希望能見到這位「面涅將軍」了。
最后干脆派了一名畫師前往邊關軍中,找到狄青,專門給他畫了一幅畫,然后快馬送回京城,以解相思之情。
史載,宋仁宗看過畫像后,大呼這是「朕之關張」。皇帝大人就這樣成了狄青的粉絲。
連皇帝都成粉絲了,升職加薪自然也不在話下,狄青在邊關十幾年,戰功赫赫,西夏人為之膽寒,到了1052年,宋仁宗決定將他升職為樞密副使。
樞密院是宋朝最高軍事機構,樞密使是最高軍事長官,狄青憑借十幾年的征戰,終于登上了宋帝國樞密副使這樣的高位。

然而,狄青還沒上幾天班,又出大事了!
廣源州蠻儂智高反叛,攻陷邕州,又攻破了沿江的九個州,包圍廣州城,朝廷派出去平亂的人,沒一個能打的,統統被打得大敗而回。
宋仁宗接著又任命孫沔、余靖為安撫使,率軍前去平亂,但還是放心不下,對戰爭的前景缺乏信心。
這時,狄青站了出來,主動請求讓自己率軍前去平亂,宋仁宗十分欣慰,當即就任命狄青為統帥,率軍奔赴前線。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此前宋軍連連敗績,已經是士氣低落,所以狄青在半路上就派出專人快馬傳令前線各部,不準出戰,一切等自己來了之后再制定作戰計劃。
誰知,比狄青早一步抵達前線的余靖不聽命令,這小子有點自不量力,以為憑自己就可以平定叛亂,于是命令原南方軍隊將領陳曙主動出擊。
結果陳曙帶著8000人進攻叛軍,被打得落花流水。
不久之后,狄青抵達濱州前線,升賬議事時,第一件事情就是處置違抗軍令,擅自出戰這事兒。
因為這是一件十分嚴重的事情,試想一下,如果一個統帥,在戰爭期間,他的部下都不服從軍令,各干各的,這仗還怎麼打?最后只能被叛軍打得抱頭鼠竄。
所以,狄青以違抗軍令,擅自出戰導致重大傷亡的理由,當場處斬了軍中30名將官。
果然,此事過后,全軍肅然,號令嚴整!
青曰:「令之不齊,兵所以敗。」晨會諸將堂上,揖曙起,并召用等三十人,按以敗亡狀,驅出軍門斬之。沔、靖相顧愕眙,諸將股栗。——《宋史》
可狄青接下來的舉動卻讓眾將摸不著頭腦。
在糧草充足,士兵戰意旺盛的情況下,狄青卻下令全軍待在濱州城里紋絲不動,原地駐扎。
沒過幾天,又恰逢元宵節,狄青干脆大張燈燭,分宴將校,在軍中大擺筵席,與軍中眾將喝酒喝到半夜。
緊接著,狄青借口說自己身體不適,于是先回營賬休息。
然而,第二天一大早,一名騎兵突然來到軍中傳令各部,說狄大將軍在崑崙關南面的歸仁鋪等著大家一起吃午飯。
眾將聽完,目瞪口呆!

原來,狄青連日來堅守不出,甚至在軍中大肆宴飲,就是為了麻痹儂智高,由于宋軍此前連連敗北,儂智高已有輕敵之心,以為狄青這伙宋軍也不敢貿然進攻。
再加上狄青又在軍中大擺宴席,飲酒作樂,這讓儂智高更加確信,這伙宋軍就是一群酒囊飯袋,根本不敢來進攻,于是放松了警惕。
他萬萬也沒想到,就在這時,狄青帶著精銳騎兵趁著夜色,冒著大雨奇襲突破了崑崙關,并占據地形對宋軍有利的歸仁鋪。
眾將們驚訝之余,趕緊帶著大軍趕赴崑崙關,與狄青匯合。
青至賓州,值上元節,令大張燈燭,首夜燕將佐,次夜燕從軍官,三夜饗軍校。
............至曉,各未敢退。忽有馳報者云,是夜三鼓,青已奪崑崙矣。——《夢溪筆談》
儂智高這邊,發現問題后,當即派兵數萬前來迎戰宋軍,雙方在歸仁鋪爆發了一場激戰。
關鍵時刻,狄青再度展現出了高超的用兵水準。
他一開始沒有讓騎兵出戰,而是將其藏了起來,當步兵與叛軍打得難解難分之時,原本藏起來的騎兵在狄青的指揮下,從兩翼沖出,隨即突入敵軍陣營。
騎兵在敵陣中反復沖殺,敵軍瞬間陷入混亂,直接就被打崩了,隨即四散奔逃。
這種戰術,在歷史上也曾有人成功用過,大唐名將蘇定方攻滅西突厥時,就是以步兵正面吸引敵軍主力,再以少量騎兵突襲沖入戰場,以一萬余兵力,擊破了突厥十余萬人。
此戰,宋軍斬首2200級,大獲全勝。
隨后,狄青立即揮師攻破叛軍老巢邕州城,殺叛軍五千余人,儂智高戰場消失,從此不知所蹤,再無音信。
叛亂平定之后,狄青班師回朝,宋仁宗想順勢將狄青升職到樞密使的位置,誰知卻遭到了文官集團的集體反對。
不過宋仁宗還是頂住了壓力,這一刻,狄青奮斗十余年,終于登上了宋帝國軍事最高長官的位置。
然而,狄青一生最痛苦、最難熬,直到被人整死,也是在任職樞密使期間!
狄青輝煌的時刻說完,現在該說說他悲劇的一面了,不過,在此之前,我們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宋朝的體制和普遍的社會風氣。
只有了解了這些,才能深刻理解狄青的悲劇背后的邏輯。

宋朝是一個重文輕武最為嚴重的朝代,在朝廷的體制上,采用以文制武的策略,無論是朝廷各大要害部門還是在外統領軍隊,一般都是由文官充任的。
比如說,狄青在西北和西夏人打仗的時候,總覽西北軍事的不是武將,而是由范仲淹、韓琦這樣的文官在負責。
在宋仁宗時代,宋朝的以文制武政策已經發展到一個高峰,具體到邊關防務上體現為,朝廷會以文臣為經略安撫使兼都部署,以武將為副這種基本原則。
實際上,這就構成了這樣一種體制:文臣為主帥,武將為副,文臣對軍隊有絕對指揮和控制權,武將徹底淪為文臣的部將。
可以說,宋朝從朝廷中央到地方,幾乎清一色是文官為主,在邊防上體現為文官轄制武將,打仗很大程度是文官在指揮武將做事。
狄青投身于西北戰線時,就是在這樣一種十分不利的體制下對西夏作戰的。
所以,當我們去翻看那時候對西夏的戰爭史時,會發現宋朝整體上屢屢敗績。
因為文人掌兵,既不是專業的,也沒有征戰經歷,讓這幫文人去指揮作戰,能有好結果嗎?
哪怕是范仲淹這樣的名臣,韓琦這樣的佼佼者,他們在西北指揮對西夏的戰爭中,也是戰績平平,跟昔日漢唐名將比起來,差距極大。
正因為如此,狄青在西北作戰期間,雖然無一敗績,卻也從未有過大勝。
一直到平定儂智高之亂時,文人們不甘心讓狄青單獨掌管兵權,建議宋仁宗單獨再派一個文臣充當監軍,隨軍監督。
好在有個叫龐籍的文官進言道:
此前王師之所以屢次作戰失利,正是因為有人掣肘了主帥的軍事行動,如果再給狄青派個監軍在身邊掣肘,只怕會重蹈覆轍。
宋仁宗一聽,覺得很有道理,當即就任命狄青為軍事統帥,諸路大軍皆受其轄制。
就是這樣的情況下,讓職業的軍人擔任軍事統帥,沒有文官的掣肘,狄青才一舉攻滅了儂智高,取得前所未有的大勝。
還記得前文那個違抗狄青不準出戰命令的余靖嗎?
宋仁宗一開始是派孫沔、余靖為安撫使,率軍平亂,這倆人都是文官,根本不懂打仗,所以宋仁宗後來才改派狄青為統帥。
狄青抵達前線之前,余靖看不起狄青,不服從他的軍令,擅自命令陳曙率軍8000進攻儂智高,結果被打得大敗而回。
後來狄青將30名違抗軍令的軍官處斬時,余靖曾站出來說道:陳曙違抗軍令,擅自出戰,我作為他的上司,也有節制之罪。
這話看似在認錯,實則在示威,因為余靖是文官,他的背后是整個文官集團,他這麼說是故意把這件事往文官集團上靠,迫使狄青不敢殺那些違抗軍令的軍官。
結果狄青說了這麼一句:你是文官,不受軍法處置。
這話的言外之意也很明顯:如果你是個武將,我當場就宰了你。

事實上,真正違抗軍令的最大禍首,就是余靖,因為是他擅自下令讓陳曙擅自出擊的,但狄青依然不敢殺他的,就是因為他是文官,背后是整個文官集團。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余靖後來親眼見著狄青用奇謀妙計,攻滅了儂智高,頓時心服口服。
他親眼見證了職業軍人和文人掌兵之間的差距,由此大為感嘆。
在宋軍平定叛亂后,他在親自撰寫的《大宋平蠻碑》上寫道:
智高之謀,十余年間招納亡叛,共圖舉事。十余月間連破十二郡,所向無前。夫豈自知,破碎奔走在于頃刻之間。乃知名將攻取,真自有體哉!
此后,文官余靖變成了狄青的粉絲。
在社會風氣上面對武將、士兵的歧視也同樣十分嚴重!
宋朝普遍歧視武將,從朝廷各級官員到地方各類人物,甚至連歌伎都對武將心存歧視。
宋朝的人還管當兵的叫「赤佬」,這是一種貶義詞,是蔑稱,帶有嚴重的歧視之意。
狄青在定州任職期間,有一次他的戰友兼好朋友焦用曾經負責帶著一批新兵去前線,正好路過狄青的防區,老友見面,自然是暢飲一番。
誰知,焦用手下有個士兵,一直對他不滿,于是借機向韓琦狀告焦用,說他克扣軍餉。
韓琦當即就把焦用抓起來要處斬,狄青見狀,當即跑去給焦用求情,說道:焦用有軍功,此乃好兒(好兒郎)。
誰知,韓琦竟然說:東華門外以狀元唱出者乃好兒,此豈得為好兒耶?
言外之意就是,你個臭當兵的,也配叫好兒?
在他心里,是十分厭惡武將和士兵這種「赤佬」的,所以對焦用根本不會手下留情,當即就給殺了,這要是換成文官,根本不會受懲罰,何況殺頭。
還有一次,韓琦搞了個宴會,狄青也參加了,結果酒過三巡時,他們請來的歌伎給在場眾人敬酒,然而,連歌伎都瞧不起武將。
這名歌伎在給狄青敬酒時,看見狄青臉上有刺字,竟然一邊笑一邊說:敬斑兒一盞。
翻譯成現代的說法就是:敬刀疤臉一杯。
言辭之間,輕蔑歧視之意十分濃厚。
還有,狄青擔任樞密副使時,曾經宴請韓琦和其他一些文官,結果在宴會上,表演節目的伎人,以「儒者」為戲。
這顯然讓在座的讀書人不滿,但像韓琦這種大人物都沒說什麼,反倒是一個叫劉易的低級文官,當場大怒道:黥卒竟敢如此!
「黥卒」這個詞兒,是在辱罵狄青,說他是一個犯了罪,臉上被刺字的「赤佬」。
說完之后,劉易當場離席,狄青卻是臉上「笑語益溫」,然而狄青的內心,又何嘗不是一種無奈呢?
要知道,他當時是樞密副使,朝廷數一數二的重臣,被人當眾辱罵,卻只能陪著笑臉,只因為對方是文官。
這是有多無奈,才會這麼做。

此外,還有個更離奇的事情!
昔日十分賞識狄青的那個叫尹洙的文官,曾經大放厥詞地說:
狀元登第,雖將兵數十萬恢復幽薊,逐強虜于窮漠,凱歌勞還,獻捷太廟,其榮亦不可及也。
收復燕云十六州的功勛,在他眼里,竟然比不上考中狀元?
可見,在宋朝為數不少的文人眼里,考中功名是最高的榮耀,至于什麼收復失地,開疆拓土,那都是不重要的。
這明顯是一種不正確的價值觀,它背后反映的是那個時代對武將的過度提防,以文制武策略下導致的畸形價值觀。
所以,狄青成為樞密使,執掌大權本身,是和那個時代的體制和價值觀相沖突的。
因此,他被文官集團視作異類,是一顆官場「毒瘤」,欲除之而后快,包括那些曾經賞識他,曾經與他友好的文官,統統選邊站。
狄青在樞密使的位置上,實際是被孤立的。
剛剛升職的時候,狄青因為餓有事耽誤了幾天,才去樞密院上班,結果樞密院底下的官員們議論紛紛,對此十分不滿。
甚至有人破口大罵:迎一赤佬,累日不來。
你個臭當兵的,不就是當了樞密使嗎?擺什麼臭架子?就是這意思。
直到狄青接掌樞密院后,宋朝的文官們徹底將狄青孤立,將樞密院稱作「赤樞」。
別看狄青是樞密院最高長官,實際上樞密院有很多文臣任職,狄青雖然是最高長官,可屬下的人根本不拿他當一回事。
他就像是一個透明的人,屬下的人幾乎是能避開他就避開,能不搭理他就不搭理他,甚至整天就想著如何把這個赤佬整垮。
在朝堂之上,宋帝國的朝廷里是清一色的文官,只有狄青一個人是武將,所以他孤掌難鳴,任職樞密使四年時間,史書上竟然沒有他半點事跡。
因為狄青身在文官集團的汪洋大海中,這幫文人都在朝思暮想著給狄青小鞋穿,巴不得把他擠出朝廷。
所以,每天上朝的時候,狄青所有的同事們,要麼不搭理他,要麼對他出言不遜,甚至在朝堂上找他茬。
他被徹底地孤立了。

試想一下,假如你是一個五百強企業的一線銷售人員,憑借自己十幾年的摸爬滾打,先從一線業務員升職為分公司主管,接著又因為業績突出被調入總公司做了業務部的總監。
可是,當你到總公司上班時,才發現,你身邊的所有同事都不給你好臉色看,每天對你不是冷嘲熱諷就是指桑罵槐。
甚至連你主管的業務部門的屬下們,也拿你當做透明人,根本不搭理你。
這樣的工作環境下,一個人得有多郁悶?
而狄青,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干了4年樞密使!
終于,到第四年的時候,文官們找到了整垮他的辦法。
有一次晚上,狄青在家里燒紙錢祭奠先人,但按照規定,晚上燒火要向有關部門報備的,但狄青的管家把這事兒給忘了。
結果那天晚上,朝廷防火部門負責值班的人在高處遠遠望見狄青家里有火光,以為是著火了,當即就召喚滅火隊狂奔到狄青家里,這才發現人家只是在燒紙錢而已。
事后,狄青向有關部門作出了解釋,大家也沒再追究,朝廷里也沒人說他不是。

然而,在民間可就炸了鍋!
原本狄青在百姓心目中就是一位有三頭六臂的大英雄,打得西夏人抱頭鼠竄,所以百姓對他的事跡傳得神乎其神。
燒紙錢那件事情發生后,百姓們把他傳得更神奇了,說狄大將軍是戰神,晚上會在家里發功,一發功就會發光發熱,所以防火部門值班的人誤以為他家著火了。
誰知,這話傳到文官集團耳朵里之后,卻成了攻擊狄青的手段。
他們上書給皇帝說,一百多年前的朱溫,就傳說是會發功,還會發光發熱,結果朱溫把唐朝給滅了。
現在狄青也這樣,他就是第二個朱溫啊。
于是,文官集團內部就像炸了鍋一樣,紛紛開始行動,各種上書指責狄青的不是。
其中以歐陽修最為積極,連上三道奏章請求罷免狄青,儼然就是反狄青的急先鋒。
他在奏章中,除了惡意詆毀和誣陷狄青以外,還對狄青極盡貶損之能事。
此外,他還說一些十分關鍵的話:
其一,
且唐之朱泚,本非反者,倉卒之際,為軍士所迫爾。大抵小人不能成事而能為患者多矣,泚雖自取族滅,然為德宗之患,亦豈小哉?夫小人陷于大惡,未必皆其本心所為,直由漸積以至蹉跌,而時君不能制患于未萌爾。——《歐陽修集.論狄青札子》
他在以唐朝握有兵權的朱泚為例子,說他本來不想謀反,結果涇原兵變后,嘩變的士兵強行將他擁立為皇帝。
這一方面是說武將掌權有謀反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是在暗指陳橋兵變時,趙匡胤作為武將,還不是被士兵推上了帝位。
雖然趙匡胤和朱泚在公開場合都說自己不想謀反,是被士兵逼的,但實際行動還不是在謀反。
換句話說,狄青現在沒想著謀反,那他在軍中的威望,將來會不會有士兵嘩變,把他推上帝位呢?

其二,
且武臣掌機密而得軍情,不唯于國家不便,亦于其身未必不為害。伏望圣慈深思遠慮,戒前世禍亂之跡,制于未萌,密訪大臣,早決宸斷,罷青機務,與一外藩,以此觀青去就之際,心跡如何,徐察流言,可以臨事制變。——《歐陽修集.論狄青札子》
這段是在說,武將掌權,對朝廷不是什麼好事,勸說宋仁宗早點醒悟,要借鑒唐朝藩鎮割據的禍事,及早將狄青罷免。
宋仁宗一開始極力袒護狄青,但最終頂不住文官集團的集體壓力,將狄青貶官出京,知陳州。
狄青被貶時,曾經找到文官重臣文彥博詢問自己被貶的理由,誰知,文彥博竟然十分露骨地表示:無他,朝廷疑爾。
翻譯過來就是,沒有別的原因,就是朝廷懷疑你了。
狄青聽完,被嚇得連連后退好幾步,他萬萬沒想到,自己對朝廷忠心耿耿,如今自己的一腔熱血換來的只是一句「朝廷疑爾」。
狄青終于被人以莫須有的罪名整垮了,可文官集團并不準備放過他!
他們又隔三差五地派人前去「慰問」狄青,其實就是派幾個人,拿著寶劍和毒酒,定期頻繁地來到狄青家中,將其辱罵一番。
再給他看手中的寶劍和毒酒,說這麼一句:看見我手中的劍和毒酒沒有,雖然這次沒用上,但下次我一定用它結果了你。
可憐的狄青,都被文官集團踩到底了,卻還要飽受侮辱,內心長期受到折磨,使得狄青日夜憂慮,甚至心理抑郁。
不久之后,狄青便在這種憂郁的環境中,發病而死,年僅49歲。

狄青自始至終,實際上是孤身一人,他沒有隊友,沒有幫助,一切只能靠他自己。
他深陷于被文官集團包圍的汪洋大海,一人被迫單挑了整個文官集團,這注定是一場打不贏的戰爭。
他的悲劇之處就在于,他生在了一個文人當政的時代,武將不僅被壓制,而且已經被壓到無法翻身的地步,這注定了狄青的悲劇。
宋朝也因為這種畸形的制度和價值觀,在靖康之變中為自己的錯誤買了單,終宋300年歷史,始終只能偏安一隅,也正是這種原因。
只是,不僅僅是狄青,還有楊業,岳飛,都是因為這種畸形價值觀導致的悲劇,實在是令人痛心。
參考文獻:《宋史》、《夢溪筆談》、《續資治通鑒長編》、《歐陽修集》等